2006年6月12日 星期一

創意藍海》人才寶庫的配套措施

■ 鄭秋霜
為了迎合文化創意產業化的趨勢,近年來各大學紛紛開設相關課程、系所,各式創意設計競賽也輪番上場;如果說文創設計相關科系是人才的搖籃,設計創意競賽就是人才發光發亮的舞台。
不過,一窩蜂的興設文創相關科系,師資與課程內容是否充足?各式設計大賽通常「頒獎完就結束」,會不會使推動文創產業的美意永遠只是「做一半」,無緣跨入產業化階段?若缺乏進入產業的結構面配套措施,不論是學校教育或靠競賽出頭的人才,都無法成為台灣航向創意「藍海」的助力。
工業技術研究院主辦台灣首屆「U19獎創意‧闖未來」創意競賽,這個專屬於19歲以下新生代的創意大賽,6月20日到7月20日收件,目前報名人數已衝破1,300人次,台灣年輕人躍躍欲試、藏不住的創意,令主辦單位大感振奮。
年輕人 創意能量充沛
最受全國設計科系學生重視的「新一代設計展」,日前在台北世貿中心展出,參展攤位超過1,800個,比去年多出近300個,規模再創新高,猶如台灣設計界的新秀競技場,不乏知名企業與學生合作的創意主題作品展。
年輕學子對設計比賽參與程度高,凸顯台灣年輕創意的充沛能量;另一方面,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科系也正蓬勃興設。
例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繼去年8月1日成立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究所後,今年8月1日將新設立文化產業學系。屏東教大去年成立「台灣文化產業經營學系」,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成立「文化事業發展學系」,台東大正在申設「區域文化產業學系」。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人員也表示,最近常常接待一些學校設計或文創相關科系第一屆的學生,「顯示文創、設計等新設科系的成立如雨後春筍。」
一位工業設計界教授不諱言,這種趨勢讓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樂見社會對文創與設計的關注,憂的是,如果沒有完整配套措施協助創意產業化,讓將來的人才有發揮的管道,會不會又是另一個「蛋塔」現象?
文創課程 應著重實務與應用
北教大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究所所長林炎旦表示,文化創意產業是當紅炸子雞,很多學校往此方向發展是很自然的,事實上,很多非文創相關系所,也都已加入相關課程。
他強調,為避免出現「蛋塔效應」,教育部應控管師資與課程內容。此外,文創相關課程應著重實務、應用,不應只走學術派路線,參訪、實習都很重要。
以北教大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究所為例,為了培養學生學成後能實際幫助規劃社區產業或從事文創產業調查,今年7月林炎旦將帶領學生赴上海等地,參訪對岸也正蓬勃發展的文創產業及科系,未來還可能遠赴歐洲參訪。
設計教育界人士呼籲,台灣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或提升設計產業,人才是關鍵,政府及企業必須投入更多資源,培育或獎勵人才,而且從上游到下游應有完整配套措施。
設計教育界人士認為,若真的要發展文創產業,「頒獎絕對不能是比賽的結束,而是開始」,應改變過去思維,加入後續產業配套措施,才能讓在比賽中脫穎而出的新秀,真正有機會將創意產業化。
厚植創意人才 亟待各領域支持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所長官政能指出,文化創意產業是「體」,不是點、線、面,倫敦的作法是利用後續計畫去輔導得獎者,幫助他們進駐工作室,找廠商協助商品化等,這些結構面的問題,亟需各界共同關注,想出解決之道。畢竟「人才再多麼有創意,還是需要整個社會給予結構面的支持。要發揮台灣設計業的年輕才華,有賴從各領域為社會厚植創意人才。」
德國紅點(Reddot Award)設計大賽總裁彼得‧列克(Peter Zec)也建議,除了要重視設計競賽得獎後的推廣,也應協助年輕創意人才擴展國際視野,例如得獎人除了頒給獎金外,也可協助他們出國交流,對未來的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才會發揮最大效益。
【2006/06/1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