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3日 星期二

審時度勢找出最佳策略 動態競爭策略

工商時報/我的大書坊/B6版 時報 2006/5/23
■書名:動態競爭策略
■編者:喬治.戴伊& 大衛.雷伯斯坦
■出版:商周
經營者如果缺乏動態的策略觀點,那麼一旦現有的策略無法發揮作用,就會冒險沿用過去的作法,如果少了錯綜複雜的競爭觀點,經營者就等於甘冒極大的風險,不是過度簡化潛在的威脅,就是忽略掉潛在的機會。在策略的形成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考慮到許多層面,為了有效的檢視它們,就得在不斷變化且複雜的市場中透過競爭對手的觀點加以慎思明辨。
如果企業經營者未能確認動態的策略特質,往往會付出慘痛的代價。其中最常見的嚴重錯誤有二,一是未能正確預期競爭對手的回應,二是未能確認隨著時間而產生的潛在互動。
經營者在發展競爭策略時往往會面對到4個關鍵性的挑戰:
1、在不斷改變的競爭環境中,了解自身的優勢所在。
2、預期競爭對手的行動。
3、形成動態競爭策略。
4、選擇替代性的競爭策略。
我到底是和誰競爭呢?
許多公司經常浪費寶貴的資源對同一產業的其他同業做出反應,然而對方卻並不是它們真正的競爭對手。
何謂真正的競爭對手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把產品賣給同一批顧客或市場區隔,並且所提供服務的功能又完全相同的公司才算是;反之,如果某公司所銷售的對象是和貴公司完全不同的區隔,那麼它們的行動就不致於影響到貴公司的銷售、市佔率或利潤。
試想一家以國際航線為主的航空公司,如果只因為另一家以國內航線為主的競爭對手展開削價,而立刻跟進的話,是不是在進行一場沒有必要的價格戰爭呢?有鑑於此,我們必須密切注意競爭對手的動向,多方了解對方的意圖,以及削價競爭對航線所帶來的衝擊。
一旦確認出競爭對手,下一個問題就是:本公司具有哪些凌駕於這些競爭對手的優勢?策略的主要目標就是創造並維持這些優勢於不墜;我們還要探討競爭環境和優勢,是如何藉由公共政策和技術的改變而形成或重新形成;同時,也檢視由公共政策和技術改變所創造出的機會和威脅。
接下來的挑戰就是了解競爭對手,會如何對既定的行動做出反應,以及未來他們最可能如何地出招。一旦了解優勢的來源及對手的可能行動,下一個挑戰就是探索公司的策略性選擇,具體而言,這一部分檢視了形形色色的選擇,好讓我們能有效回應競爭對手的行動,及採取先發制人的可能性。
接著第三部分則檢視了競爭策略的若干限制條件。其中第一個限制就是承諾,也就是無法逆轉的行動和投資,不過有時候,受到限制的選擇也可以做為有效的競爭策略,至於第二個限制條件就是反托辣斯規範。另外第三部分的則是探索反托辣斯是如何限制住策略行動,以及在策略形成初期又要如何面對此一議題。
最後,第四部分就是分析各種潛在策略的長期影響,以選擇一個最適合的策略加以實施。
策略並不會在一個回合內就能立即分出成敗。通常是A公司展開行動後,B公司會做出反應,接著A公司又展開還擊,如此周而復始。正如上述銀行的案例所顯示的,當某家銀行跨出周六營業的第一步行動後,在第一回合看來似乎是個很了不起的策略,不過到最後卻衍生出可怕的副作用。一旦經營者對潛在策略逐漸逐成概念並開始運作,就需要若干機制評估每一個策略在各個回合或是在多重競爭情境中,所可能產生的影響。
整體而言,擬定動態競爭策略的過程包括有:評估競爭行動和優勢的關係、了解競爭對手的可能行動和心態,然後形成策略,並先在市場測試這些策略。
雖然這是個簡單的過程,但卻不是一個簡易的公式,換句話說,要想成為市場的領導者,所必須做的絕非僅止於3件事,甚至今天所必須進行的3件事到了明天或許就派不上用場了。
(本文取材自本書前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