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1日 星期日

資料庫決定企業的高度

■ 黃芳文
十多年前曾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文章「資料庫判勝負」,在當時個人電腦還是386、486的階段,高科技產業也尚未蓬勃發展的年代,這樣一篇有關資料庫的文章已經點出未來資訊可能的發展方向。
資料庫對於一個在保險業服務的人而言是很有感覺的,資料庫的維護更是非常重要,大體上可能沒有其他服務業需要提供那麼詳細的個人資料。
因為所有保險契約都必須是按客戶所提供之資料作為各項作業之憑據,包括保險理賠、解除契約、定期繳費、契約變更等保險作業,因此,保險公司唯有建立一套非常詳細的客戶資料,才能提供完整有效的服務。
如果客戶在要保書上,填錯被保險人的身分證字號,那麼,到了真要理賠的時候,可能就要跟保險公司爭論不休,因此保險契約上的項目是必須審慎填寫,以免產生日後的糾紛。
什麼是資料庫?什麼又是好的資料庫?簡單來說,資料庫是將一堆沒有系統的資料建構成有規劃、有結構的資料,並加以累積儲存。
就好像把資料像物品一樣,收納整理放在規格化的儲藏櫃,是相同的道理,當取用資料時,可以依照分門別類很快搜尋到存放在資料庫的所需資料。好的資料庫必須是質量兼備,才能發揮預定的成效。
在質方面,最基本的要求是資料本身必須正確無誤,這可以透過相關檢核系統,提高資料的正確性,同時也必須做好定期更新維護資料的基本動作。
在量方面的要求是,儘可能的大量收集有用資料,但這牽涉到企業的成本效益以及效率問題,要由企業自行衡量取捨。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資料庫這件事,資料的傳輸在今天已經是無遠弗屆,藉著各個資料庫間的連結整合後,整個世界的縮影就可能全部顯現在個人電腦螢幕上。
拜高科技所賜,透過資料庫的建置,可以將大家認為無用的、雜亂無序的資料收集整理成為有用的資訊,因此,保險公司可以從資料庫搜尋篩選適合的人選或推薦適合的商品。
資料庫是一個不容易受到產業重視的話題,資訊人喜歡談論的是系統,而在企業裡面最重視的是行銷,但若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資料庫,系統做得再好,出來的結果恐怕沒有人敢相信。
行銷若沒有好的資料庫做後盾,行銷的手法可能就會是亂槍打鳥,那麼,企業應要如何來看待資料庫呢?資料庫決定企業的高度、深度,甚至可以開創企業的「藍海」,惟仍然有很多人不相信資料庫真有那麼的神奇。
當然,嚴格來說,企業要有作為,還需要其他條件的配合,但好的資料庫是企業最基本必須具備的條件。
然而擁有內容愈完整、愈具全球性資料庫的企業,在全球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絕對有其競爭優勢,知道如何有效利用資料庫的企業也會是市場上的常勝軍。
如果資料庫弄不好,在公司治理、品質控管、風險評估上將會遇到較多的障礙,這也就很難提高整體經營績效。
在保險業大家最看重的是保費收入以及市場占有率,也就養成少數業務人員予取予求,甚至強行介入保單核保過程,迫使保險公司通過沒有合理對價的保單,造成成本提高。
其實這類的業務員可以藉由資料庫的紀錄篩選出來的,保險公司常常為了業績好看,而讓這樣的不良業務員有機可乘。
若要防患於未然,必須有完善的業務人員資料庫與理賠資料庫,再透過資料庫之間的相互連結,便可以找出問題的癥結,篩選可能的不良保單,並做好確實的訪察與核保。
保險公司才不至於為了區區的小額保費收入,無端損失大把的鈔票。善於利用資料庫,可以幫助企業開源節流。
在現今這樣的微利時代,對企業來說風險管理顯得非常重要,資料的收集對於風險管理是非常要緊的,每一筆交易的相關資訊,都要通過風險的管控,以確保風險是在可容忍的範圍之內,尤其是銀行業的新巴塞爾協定(Basel II)即將實施,對銀行業來說,建置一個完整的風險控管資料庫及系統,已是刻不容緩的事實。
這會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很多公司過去因為沒有完整儲存營業的相關資料,以至於無法建置最符合公司實際經驗的風險管理系統。
如今銀行業已經進入風險管理的新紀元,同樣是金融服務業的保險業在風險管理的領域,似乎也需要順應國際趨勢而加快腳步。
以壽險業來說,壽險業恐怕是除了政府、公務機關以外擁有最多、最龐大資料庫的產業。
壽險業所擁有的資料不僅數量多且必須保存的期間也很長,一般來說都會有保單資料庫、商品資料庫、內勤、外勤人員資料庫等,這些都是屬於業務面(負債面)的資料庫。
但是資產面的資料,如資產投資交易等恐怕是沒有即時並詳細的交易內容資料,這也就比較無法即時掌握投資的風險。
在低利率的時代裡,保險公司對於風險的大小必須如投資報酬一樣錙銖計較,要能做到這樣,非要有完整的風險控管資料庫與技術不可,若沒有資料庫做基礎,縱使有再高深的實證技術,也只是紙上談兵的理論而已。
保險業所面臨的風險可大致分為市場風險、保險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以及法律風險。從技術面來看,就每一單項風險性質,為了配合風險控管的技術以計算每項風險的曝險程度。
因此,資料庫的設計必須可以配合技術面上所需各項資料輸入的要求,來建置該項風險的資料庫。
就風險關聯性來看,不同風險項目相互間可能有關聯性或互斥性的關係,可使風險產生加乘或抵銷的效果,這是風險管理與資產配置所必須具備的資訊。例如:市場利率與保單解約率的關聯性,若利率上升,保單解約率可能升高,原本利率上揚所影響的是市場風險,但藉由利率與解約率的關聯性,使得保單的現金流量受到影響。
所以就同時影響市場風險與保險風險,因此有必要建置風險相關性資料庫,這仍是需要累積相當程度的資料之後,方可找出可能相關的風險因子,也才能做出明確的分析與判斷。
就資料庫所需之累積期間來說,風險控管資料庫所必須累積的資料期間與企業的執行業務性質是息息相關,以壽險業來說,壽險業所經營的業務大部分為長期性保單,亦即負債面的表徵。
因此就資產負債管理的原則,資產投資也必須與負債面配合,這也就是說必須要投資較多資產在長期投資的項目上,因此所建立的資料庫必須包含可以分析未來各類資產的長期趨勢的項目,所以需要累積相當一段時間的資產相關資料,以分析資產在長期投資情況下,受到風險因子影響後之未來趨勢,才能找出資產負債管理最適的組合。
除此之外,資料累積期間愈長,可採用的風險分析方法、分析方向就愈不受限,也就愈能模擬出未來可能風險的情況,而能真正做到預知風險且控制風險。
資料庫的好壞影響公司的獲利很大,從以上風險控管的角度來看,風險管理使企業可以充分掌握所需成本與可能獲利,使企業朝向成本得以控制下最大獲利的方向永續經營下去。
但沒有資產面與負債面完整的資料庫,如何能達到此一目標?所以,完整資料庫是基本工夫,必須由企業根據本身可能曝險項目在風險計算上的需求開始著手建置,風險控管才能有發揮的空間,以因應未來多變的競爭環境。
科技的進步使許多不可能變為可能是大家所知道的,化腐朽為神奇也是科技常常在做的事情,風險控管的技術不會是問題,但有沒有技術上所需的資料,就會是問題。俗話說得好,「機會永遠是留給預備好的人」。建置好完整的資料庫,相信下一個贏家就會是你。
(作者是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精算處研究員)
【2006/05/2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