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0日 星期日

學者素描》奚愷元 剖析不理性行為

■ 陳文龍整理
傳統經濟學認為,人都是有理性的,例如有兩個配料相同的披薩,但大小不一,我們應該會為大披薩支付更多的錢。我們真的那麼理性嗎?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在得獎致詞中,以一位華人心理學家的研究貢獻,來強調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這位心理學家就是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奚愷元。
奚愷元主要從事「管理決策」的教學與研究,並從心理學角度幫助MBA、EMBA學生發掘在企業決策中常見的錯誤,以及如何糾正這些錯誤。他最近出了《別當正常的傻瓜》一書,就是針對生活上許多的不理性行為進行剖析。
決策易有盲點
奚愷元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假設有兩杯Haagen-Dazs冰淇淋,A杯有7盎司,裝在5盎司的杯子裡,看起來滿滿的;B杯有8盎司,卻裝在10盎司的杯子裡,並不滿。按理,人們應該會為冰淇淋比較多和杯子比較大的B杯支付更多錢。但在兩杯冰淇淋分開判斷的情況下,人們反而願意為冰淇淋比較少的A杯多付錢。平均來說,人們願意2.26美元買A杯,卻只願意用1.66美元買B杯。
這說明了我們作決策時,通常不像傳統經濟學判斷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而是根據一些比較容易評價的線索來判斷。在這個實驗中,人們就是以冰淇淋滿或不滿來做判斷的依據。
傳統經濟學認為錢就是錢,同樣是1,000元,不管是賺來的,還是撿來的都一樣。但實際上,我們會斤斤計較自己辛苦賺來的錢,意外之財就願意大方花用,例如買平常捨不得買的東西,或請朋友吃飯。奚愷元認為,這就是心理帳戶在作怪,我們會把賺來的錢和意外之財劃分到兩個不同的帳戶。
每個人都想換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但為何要更高的收入?為了生活更富裕。生活更富裕又為了什麼?
發展幸福理論
奚愷元認為,人們最終所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非擁有更多的金錢。傳統的經濟學家認為,增加財富是提高幸福水平的最有效方法,但財富能夠帶來的幸福是很小的因素之一。
奚愷元舉了個有趣的例子,中秋佳節,許多公司都會發放獎金。假如現在有兩種選擇:2,000元現金或兩張價值2,000元的飯店自助餐券,你會選擇那一種?源於經濟考量,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但如果把這兩種獎勵分別給兩組員工(雙方不知道的對方的獎勵),那麼拿到後者的人多年後還會津津樂道用餐的愉快經驗,而拿到錢的人,很快會忘記把錢花在那裡。
人們選的並非能使他們最高興的。奚愷元正發展一套新的理論來研究如何最大化人們的幸福。和經濟學(Economics)相對應,他把這門科學稱為「幸福學」(Hedonomics),並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媒體不只報導股市指數的起伏,也報導人們「幸福指數」的變化。
【2006/08/2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