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5日 星期五

投資與行善並行?

工商時報/工商經營報/鮮活職場/D2版 許書揚 2006/8/25
最近有兩位年輕的朋友,不約而同展現出至非營利組織(Nonprof it Organizations,簡稱NPO)服務的高度熱忱。其中一位原在科技產業服務的朋友,希望能有更高的所得以回饋鄉里,因此轉入保險業服務,但投身之後才發現從業人員似乎都沉溺於金錢遊戲,以追逐利益為最大目的,雖有少數人能為客戶著想,卻也僅是少數,這位朋友雖想堅定自己的信念,但卻被周遭的同儕及主管取笑不切實際,讓這位朋友灰心至極。另一位年輕的上班族,亦想投入非營利組織去服務,他認為協助第三世界的人民,脫離貧窮及疾病是件最具意義的事情,但卻礙於事實無法放棄現有的工作。
這二位朋友,令我想到我所服務之保聖那集團(Pasona Group)的企業理念,日本籍董事長南部靖之先生,以「協助解決社會問題」作為集團的企業理念。我在16年前剛加入集團時無法體會這個理念,甚至不能夠認同,心想這是真的嗎?企業應該是以追求股東利潤極大化為目標才是,但經過16年的觀察發現,集團理念及董事長的話,確實是一步一腳印地付諸實現。
1995 年日本發生神戶大地震,西武百貨之經營團隊退出神戶支店,南部先生決定由保聖那集團接手經營,卻也引發大家一陣譁然,認為南部先生為何要做出這個無法獲利,甚至會讓集團賠上許多錢的決定呢?但是南部先生為了增加災後的就業機會,還是堅持要接手這燙手山芋,並於百貨公司的商場中設立許多一坪商舖,以非常便宜的價格出租,讓許多流落於街頭的小販進駐商場,販賣商品以維生。
事實上這樣的作法成本是相當高的,因為絕大多數遭逢巨變後的災民付不出太昂貴的租金,因此在接手後就僅能收取非常少的租金,如此一來,真的是投入許多成本,也賠了不少錢,但南部先生卻樂此不疲,因為他是神戶人,認為回饋家鄉為鄉里做些事情是義無反顧的,因此縱使許多人反對這樣一個無法使企業獲利的決定,南部先生還是決定要這麼做。
保聖那集團在日本大手町(Otemachi)總公司地下樓層所開闢的地下農場,是座人工化的地下農場,總面積約有300坪,原本是一家銀行的地下金庫,經過南部先生的開發與經營,引進高科技的控溫與日照設備,將原本不見天日的地下室,開拓成一個可以種植草莓、番茄和稻米的都市地下小型農場。
此舉也是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入改良農業的生產,這並不是一個能夠立即為企業帶來獲利的作法,但南部先生還是毅然的投入,原因是他為突破日本農業目前面臨人手短缺的困境,倡導都市上班族也可以穿著西裝下田去;更重要的,就是鼓勵年輕朋友一起加入都市地下農場的行列,體驗當一個農夫的滋味。
30 年前,日本女性於婚後幾乎都退出職場,而孩子長大後,想要重新回職場,總是不得其門而入,因此婦女失業的問題非常嚴重,但企業卻同時發生人手不足的現象,導致競爭力下降,因此南部先生想到,應該將人才派遣的制度引進日本,如此才可協助婦女朋友重入職場,解決家庭及社會問題,因為二度就業的婦女朋友,在薪資要求上不若一般年輕朋友高,企業不但可降低成本,又大大改善人力缺乏的問題,一舉數得。
企業若能不汲汲營營於名利,利潤必會隨之而來,若事事以利益掛帥,就失去價值,所營事業必需要對人民、社會、國家盡到應有之責任。就像巴菲特先生捐款予比爾蓋茲夫婦的基金會,結合資金與營利事業的管理觀念,如此,既有足夠資金解決社會問題,基金會也因為投資的挹注,而獲得永續經營的資源及專業的管理能力,誰說投資與行善不能並行呢?
(作者為保聖那(PASONA)亞洲區執行長、經緯智庫(MGR)公司總經理歡迎您來信批評指教:alexhsu@mgr.com.tw。)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