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5日 星期五

趨勢眼》打造未來人才 感性思考 創意出奇

■ 鄭秋霜
過去所謂的聰明才智,指的多半是左腦、理性的概念,但左腦優勢容易被學會,將來主導就業的是右腦,比的是創意。
創意時代,需要什麼人才?國內外學者專家一致認為,過去由理性主導的社會及就業市場,未來可望由感性、創意接手。想要成為未來在等待的人才,絕對不能忽視「感性才是王道」的年代,正在開啟。
最近出版的「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一書指出,這個社會原本由一群高喊知識就是力量、重視理性分析的特定族群,如電腦工程師、律師、MBA所主導;但主導將來社會的族群,必須具有高感性能力,包括創造力、同理心、能觀察趨勢及為事物賦予意義等。
此書作者品克(D.H. Pink)是知名趨勢寫手,曾於《哈佛商業評論》提出「藝術碩士是新的商業學位」觀點,很早就看出創意時代感性人才的需求。
除了論點 要說故事
他直言,今後全世界渴望的人才,需要六種感性能力。分別是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
以這些未來人才所需要的能力來看,藝術家、發明家、設計師、說故事高手、看護者、諮商員等,將是下一波的職場新貴。
曾進行青年就業力調查報告的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最近在一場座談會中,呼應這個趨勢。
邱俊榮指出,過去所謂的聰明才智,指的多半是左腦、理性的概念,所有家長、小孩都在拚左腦,但左腦優勢容易被學會,將來主導就業的是右腦,比的是創意。他表示:「勞力與資本不能解決未來的問題,右腦思考的能力,將來可創造財富,這是肯定的,但能創造多大的規模,目前還無法估算。」
他指出,過去經濟學家認為創造財富,靠的是勞力與資本,但曾幾何時,微利化時代出現,轉為仰賴知識;至於未來,則必須靠右腦、靠創意。
訓練自己 無可取代
這樣的改變,對就業市場將產生巨大衝擊。邱俊榮說,在勞力密集年代,只要肯做事,就不用擔心就業問題;但現在是知識經濟年代,工作很容易被取代,年輕人必須讓自己擁有不可或不易被取代的能力,才能成為「贏者圈」的一員。
1990年代以來,許多國際組織或先進國家視「就業力」為重要議題或政策,主張年輕人需要具備一組核心就業技能,這指的不只是專業技能,還包括反思所學的能力、抗壓力、溝通能力等。
邱俊榮曾與雇主座談,發現有無打工經驗,是企業錄用年輕人的重要考量,因為打工經驗有助年輕人發展人際社群關係、抗壓性、溝通能力等。
他認為,學校教的專業技能,頂多能用上三到五年,學校應培養的是可攜式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符合未來的人才需求。「如果不能往創意發展,談就業力是奢談。」
「沒創意,是大家的困擾。」數位時代雜誌總編輯詹偉雄一語道出目前社會的集體焦慮。
詹偉雄指出,台灣過去是製造的社會,但三件全球大事產生的衝擊,迫使台灣成為創意的社會。這三件事分別是柏林圍牆倒塌,大幅提高全球投資的安全性;網際網路出現,使全球管理變得快速容易;金融自由化,加速資本流動,估計10分鐘全球就有10兆美元進出。
認清自己 個體思考
他表示,在這些全球巨變下,台灣生產模式也跟著改變,尤其許多國際大廠紛紛裁掉或縮減設計部門,造成台灣ODM(委託設計製造)模式的興起,十年來,設計師需求量大增,「整個台灣都捲進創意經濟的場域。」
創意必須具備哪些條件?詹偉雄認為,創意不只要與眾不同,還要有普世意義,才是有意義的與眾不同。很多人容易誤判自我,必須學會從集體化思考到個體化思考,他建議年輕人用「剝洋蔥」方法,回到最真實的自我,「多認識自己一分,這個世界會用100倍來回報你。」
邁入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感性時代,當理性已往感性逐漸傾斜的趨勢,正在產品設計、人才需求、消費者喜好上產生影響,正視這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才可望成為創意時代的贏家。
【2006/08/2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