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8日 星期三

創意學》拔除創意三毒

■ 賴聲川
人的「經驗」、「習性」、「動機」如果運作得當,這三個課題加起來可以直接造就我們的創意,但如果不是在很好的狀態下運作,反而成為阻擋創意的屏障。
經驗 不當累積後座力強
為什麼有些經驗我們記得清清楚楚,有些事情要很大力氣才能得到一個模糊的回憶?我們並未刻意在心中做標示,而是一種內在的機制在分類、判斷經驗的重要與否、儲存與否。對於許多創意人來說,這樣的經驗不但成為創作的素材,也成為創意的原動力。
舉例來說,一個人只吃油膩的速食餐飲,一連吃了20年,然後變得肥胖、血脂過高,誰該為脂肪的累積負責?當我們不清楚、不自覺的時候,經驗可以是不斷傷害自己的「毒」。
習性 最可怕的滅音器
習性是創意三毒中最強大的敵人。我們的心不斷在累積作業模式,這些作業模式就是習性。習性引導自己用某種固定的方式看待世界,這就抹殺了個人的創意。因為習性拘束了心。拘束的心永遠在尋找標準答案,充滿創意的人總是透過創意的習性,在尋找另類答案。
事實上,這兩種習性都可能阻擋真正的創意,因為兩者都容易掉入重複的行為模式。前者落入僵硬的模式;後者落入自由聯想的模式。兩種模式都可能造成嚴重的誤判。
創意習性的僵化,源自創意人一開始創作時還能展現出脫俗的風格,但不久後,就掉入自己創意習性、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中,不再有新意。自由聯想的創意習性也可能造成誤判,好比說,某產品有著保守的形象及歷史,某家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說服了業主做廣告,但因為創意總監不受束縛的習性、總會做出狂野的自由聯想,自然會做出一支狂野的廣告,我們不難預見失敗。
這就是習性的「毒」性。習性影響我們一切作為。習性讓我們快速跳到結論。生活中如此,創意上亦然。
動機 自動運作僵化創意
三毒之中最不容易注意、卻最重要的就是「動機」。因為改造動機,就能直接影響習性,習性又能夠對經驗的累積發揮立即作用。
動機是我們做任何事背後的理由。人生中大大小小行為背後都有動機,有的容易觀察,更多是隱藏的,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創意的過程固然重要,但沒有一樣事情比當初創作動機影響力更大。
舉例來說,如果作家動機是賺錢,他還是可能寫出藝術價值高的作品。但是因為他的主要內在動機是賺錢,他的構思會採取某種策略,這種策略會不同於沒有經濟考量的策略。動機直接影響作品的角度、概念的形成,這是創意人有意的,也可能是創意人的潛意識作用。
若不檢視創作動機,創意人就甘願被一些不知名的力量推動著。到後來,自己為誰服務、什麼力量驅動他拚命,都不見得清楚。此時,創意的動機變得和其他生活中任何習性一樣,設定在「自動駕駛」上。在這情況之下,「動機」是一種「毒」。
轉化三毒成三智慧
經驗、習性、動機這麼容易就變成「自動」運作。我們既不主動爭取經驗,也沒想過需要調整自己對經驗的觀點與看法,於是經驗的累積,未必成智慧,反而可能在累積身體脂肪的同時,也累積心中的脂肪。操控對經驗的反應正是「習性」,習性背後隱藏著很少被注意到但極為重要的「動機」。
經驗、習性、動機成呆滯及自動狀態,對嚮往具有創意的朋友來說,這就是「毒」,因為現在的模式只會讓生活轉入固定模式,讓自己愈來愈僵化。必須找方法,讓遮蔽創意的「三毒」,轉變成造就創意的「三智慧」。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即將出版《賴聲川的創意學》)
【2006/06/2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