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5日 星期日

梁敬思 終結呆帳先聲奪人

■ 文/林巧雁
荷商安銀(ING Bank)台灣區總裁梁敬思在金融圈27年,歷經七家銀行,12年內幫銀行成功討回15家公司共五、六千萬美元的呆帳,因而有「trouble shooter」呆帳終結者的美譽。梁敬思苦笑道,這是靠許多談判累積的痛苦經驗得來的。
外商銀行相較本國銀通常擁有較嚴謹的徵信政策與授信機制,外銀的授信前提為每家公司都有風險,就算是信評AAA的美國也有風險。通常外銀評估先從國家開始,信評公司給的評等雖是重要依據,但不會左右外銀的判斷,外銀不太像本國銀行,只要遇到「名牌」、公司名稱響亮的就放款,不仔細評估現金流量分析與風險報告,外銀也不會配合政府政策放款,因此通常外銀的壞帳率都比本國銀低。
重視風控 遠離地雷
但在經濟景氣好時,風控人員意見較容易被忽視,有些外銀業務員在業績壓力下「飢不擇食」,或者不知本國企業擁有兩、三套報表的惡習,沒清楚看到公司的透明揭露資訊誤踩地雷,因此也產生不少壞帳。而梁敬思經常就是出面協調討債的代表人。
他戲謔地替銀行債權人會議取了一個名稱—「治喪委員會」。他形容: 「銀行團跟企業協商債務時,真的很像治喪委員會,過程繁瑣折騰人,開會從早上開到傍晚,大家在會議裡吵架、喬不攏,銀行開完會還要跟國外總行報告,翻譯開會內容與法律條文可能弄到凌晨,第二天一早8時又要根據總行提出的問題與債務人開會。」
通常一個案子耗時三至六個月,平均三分之二的時間都費在債權人會議。當他手上同時進行四、五個呆帳催討時,梁敬思幾乎是天天以公司為家。
不過,煩人的債權人會議也訓練出梁敬思高度的談判技巧,他也強調先聲奪人的重要。他說,「如果等到所有債權銀行都去要錢時,那天公司就沒希望了,所以還要比誰先快動手,才能先搶到值錢的擔保品。」
以1990年中部某家製造網球拍的公司為例,當時梁敬思代表某家催討不良債權的銀行,就是因為跑得快,一嗅到風吹草動馬上動手協商,要回的擔保品比其他後到的銀行好。他笑道: 「雖然有時候是不近人情,但也沒辦法,畢竟銀行不是慈善機構。」
時時觀察 緊盯報表
如何訓練比其他同業更敏感的觀察?梁敬思舉例,平日對股票市場動靜仔細觀測、注意報表、市場動向、法律變動、產業變化等。
他舉例說,假設油價上漲、新台幣貶值,整個產業成本平均增加15%,但是某家公司成本卻增加40%,這就會導致競爭下滑,財務負債比過高。
他說,「財報是死的,評估企業風險需要同時觀察靜態與動態,也就是要參考財務報表,也要注意企業在市場的動態來降低放款風險。」
早期電腦系統還沒那麼先進,梁敬思連做公司的現金流表格要自己用鉛筆畫,每次做敏感度分析時就要重新填一次表格。平均一個月要做六、七個公司的徵信報告,梁敬思也就是從這些最細微的苦工打下基礎。從無數的債權會議中,練就一身談判的好身手。
險中求勝 活豬也能當擔保
荷商安銀(ING Bank)台灣區總裁梁敬思曾在六家外銀打轉,也是加拿大帝國銀行的催生者,擁有與多家陷入財務危機企業催債經驗,最令梁敬思難忘的,是曾經讓一家公司的「豬仔」當擔保品,也是創下全世界有史以來外銀以「活」的生命當擔保品。
通常銀行的擔保品都是死的,沒有生命的,比如房子、土地、車子等,從沒有過活的擔保品。幾年前有家食品公司遭遇財務困難,最後銀行與公司達成協議,兩年內維持原額度不變,但公司須拿出更多擔保品,因這家公司有養豬,所以公司擁有的3萬頭豬就拿去信託,變成了擔保品。動態的擔保品比起靜態的擔保品麻煩多了,因為豬會生小豬仔,而且有的豬會生病死亡,因此要經常更新擔保品的資訊,知道新增或減少多少頭豬,也就是必須更新豬隻的價值,幸好最後公司度過難關。
梁敬思笑說,那次是非常有趣的經驗。非常enjoy談判的梁敬思說,他的原則是—「不求戰,但永遠備戰;不自大,但永遠自信。」書桌上厚厚一本《六法全書》,隨時方便讓他查詢相關的法律條文。
因任職的外銀在台多屬中小型規模,梁敬思必須具備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從美商華友銀行、美商漢華銀行、加拿大帝國銀行總經理、台灣工銀副總、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總經理、德國商銀至荷商安銀,超級工作狂的梁敬思被老婆視為瘋子,在他最初入行的20年,每天工作從不休假,連假日都要進辦公室。
問他老婆、小孩都不抱怨嗎?梁敬思說,若他整天在家,老婆小孩會嫌他囉嗦,不喜歡被他管,還會問他: 「不需要去辦公室check e-mail嗎?」
【2006/06/2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