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5日 星期二

創新業務模式 指向藍海的航行圖

■ 蔡翼擎
全球產業競爭日趨激烈,不少企業經營利潤已從「微利化」趨向「奈米化」,幾近損益平衡邊緣;企業要掙脫割喉競爭的紅海,航向成長空間寬闊的藍海,必須依靠「創新的航海圖」。目前多數CEO認為,能引領企業航向最大藍海的創新力量是「業務模式的創新」,這種從企業文化到作業流程的深度變革,有賴CEO付出堅實的承諾與執行力。
2004年起,IBM公司每兩年進行一次「全球CEO調查」,這項動員IBM全球資源網絡、擴及各重要經濟體企業CEO的調查,已成為研判企業經營管理趨勢的重要指標。
擺脫肉搏戰 須深度變革
最近IBM發表「2006全球CEO調查」結果,台灣IBM企業顧問暨資訊整合服務事業部副總經理劉鏡清指出,此次調查透露一項重要的訊息,即全球CEO 認為「業務模式創新」是超越競爭、另闢藍海的最重要途徑。他分析,促成CEO此種集體認知的基本原因是,商業競爭已趨白熱化,企業必須進行深度變革才能擺脫肉搏戰。
2004年IBM首次公布的《全球CEO調查》,多數CEO思維仍放在舊有業務模式效能的提高上,當時多數CEO表示企業經營重心已由「降低成本」轉為「追求營收成長」;但2006年的調查顯示,近三成(28%)CEO體認,在現今環境下,不作創新變革而一味追求營收成長,無異於緣木求魚。
復華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復華創投董事長林武田,原先服務於元大證券,那段任期內,他不斷改變業務模式,進而牽動組織變革,前後達12次之多,最近一次是與復華合併。元大的蛻變成長經驗讓他深刻體認,業務模式變革所能產生的效益,遠非單純的新產品或新技術變革所能比擬。
先進者優勢 享多重綜效
他也舉台塑為例,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37年前就成立集團「總管理處」,整合所有子公司及後勤單位,實際功能已類似現在的控股公司;總管理處成立後,發揮了很大的協調與溝通功能,以致能將成本極小化、效益極大化,使台塑集團獲利力數十年來維持不墜。據台塑第二代王瑞瑜估計,台塑集團經由總管理處的整合協調所產生的效益一年可達100億元。
台塑37年前就進行組織變革,或許有人會提出業務模式的創新有無「先進者優勢」這個問題?華亞科技公司總經理高啟全認為,以事後孔明的角度來看,許多跨國公司當時獨創的業務模式其實都十分簡單,就因為創新的時間早,有足夠的時間熟練模式的運作,並擴展規模,因此可經由學習效果、規模經濟及範疇經濟等多重效益的綜效,進而產生追隨者難以匹敵的競爭優勢。
劉鏡清也指出,IBM分析200位CEO所屬組織的財務報表發現,重視業務模式創新的企業,營收利潤高於專注於其他創新形態的企業。調查顯示,全球CEO 認為「業務模式創新」有內外部兩種重要途徑,一是企業本身「改變組織結構」(66%),一是企業向外尋求「建立重要策略夥伴關係」(53%),這兩種業務創新模式最常見,進行變革的成功率最高。
企業合併 兼具雙重創新
企業合併就是兼具「改變組織結構」與「建立重要策略夥伴關係」的變革。林武田表示,合併是一種「破壞性創新」,以元大來說,合併使元大不斷吸納外部人才,現有元大高階主管,逾半來自外部合併的企業,單是從人才結構的改變,就能推知整個組織文化的變動幅度有多大。
因此顯而易見的,創新要產生預期效益,必須CEO的全心投入。林武田舉現金卡為例,現金卡從支付工具變成信用工具,原是國內金融服務業的一項業務模式創新,但過度擴張信用導致社會的卡奴問題,也使銀行面臨卡債成壞帳的經營問題,足見要使創新帶來預期的高績效,必須注意創新管理。創新成敗雖不全然是CEO 的責任,創新管理卻是CEO責無旁貸的任務。
關於企業創新的責任歸屬,《2006全球CEO調查》發現,35%的CEO認為自己應肩負這項重責大任;另有相同比率的CEO則表示,「營造一個有助於創新的企業環境」是現階段最大的挑戰。
高啟全即主張建立正確的創新文化是CEO的責任。他說,許多企業對創新都有共同的迷思,認為創新是產品或技術的創新,因此,整個組織瀰漫著「工程掛帥」的文化,反而阻礙企業的創新力量。事實上,創新是整合企業策略、工程科技、財務管理、市場行銷等多重面向資源與人才的重大工程,要成功啟動,有賴CEO的投入參與。
也因此,高啟全認為能成功帶動創新的CEO必須對人感興趣,也必須有好奇心。對人感興趣可以讓CEO擅於溝通整合,以免「壯志未酬身先死」,因為CEO啟動創新,最大的困難就在「要變革,又不被幹掉」;而永保好奇的赤子心,可讓CEO不斷擴展視野。
值得注意的是,創新觀點多數來自於公司的「圍牆」之外。劉鏡清指出,根據《2006全球CEO調查》結果,績效表現優異的企業,四成的創新觀點是來自企業外部,而獲利較佳的企業接受外來創新觀點的比率,也高於獲利較少者,這項事實說明了「協同創新」的重要性。
協同創新 強化競爭力
以金融服務業為例,許多資訊核心系統已老舊,欲移轉或加入新的業務模式會有衝突或瓶頸,不是無法負荷外掛的系統數目,就是無法負荷新增的顧客數目,或使整個規劃模式行不通。然而,不論個別IT系統或整體解決方案,都不是金融服務業的核心能力所在,必須向外尋求協同創新才能進行。
協同創新涉及那些部分應自圍牆外引進的問題,林武田說:「『看不懂的東西』就必須向外尋求協同創新,這樣才能有效達成強化核心競爭力的目標。」他舉元大的經驗為例,元大曾與外部企業成功的協同合作「報單系統」的創新建置,讓元大省下150位後勤人力及每年至少1億元的成本,同時在元大與復華合併後,此報單系統又移轉復華使用。
劉鏡清也以中鋼採用IBM「隨需應變創新服務 」建置產銷供應鏈管理系統、裕隆日產汽車導入IBM解決方案建立全球第一套RFID汽車保修動態管理應用為例,說明協同創新最重要的作用,是快速取得新的商業技能、掌握進入新市場及開發新客群的商業契機。
不過,根據調查,雖然近八成(76%)CEO認為企業內外部的協同創新十分重要;但僅有五成(51%)的CEO表示所屬組織已經充分落實協同創新,顯見這其間仍存在著可以提升創新效益的「整合缺口」,誰能掌握,誰就是贏家。
解讀IBM調查,苦思如何創新的國內CEO,應可經由全球的實戰經驗與多元視野得知:業務模式創新、協同創新、CEO的規劃與投入是企業航向藍海的成功航線。
【2006/04/2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