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7日 星期四

企業涵養學習文化幫知識加值

■ 陳珮馨
下定決心組讀書會了,卻不知從何下手。敲定書單、參加人員、時間,都讓企業費盡思量。
挑什麼書,往往是第一難題。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資訊服務組副工程師曾立楷,建議從軟性題材下手。去年4月,他決定在公司推出第一場讀書會,為了減低大家的壓力,挑了《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這本書,當作敲門磚。
接下來的書單,就交給讀書會成員討論決定。去年運作下來,書單有「軟」有「硬」,軟性的書籍容易入口,往往兩、三次就念完了,比較硬的書,就得多點精力,比如說《虎與狐》和《思考的技術》,每一本都花了七周,才消化完畢。
智原科技公司則是先考量公司的下一年度目標,決定讀書會扮演的角色,才由高階主管挑選書單。所以,每一本書的背後,都藏著一份策略考量,希望大家透過特定的學習,達成組織的目標。
選書也有策略考量
不過,智原科技的讀書會運作了四年多,發現「書」讀久了,漸漸會失去新鮮感,於是開始嘗試新元素;曾經開辦「管理電影院」,觀賞「赤色風暴」,一旦艦艇遇到緊急危難時,白人艦長和黑人副艦長如何協調合作,就是最好的討論教材。
去年底開始,智原科技又嘗試新的挑戰,除了靜態的書籍,還搭配動態活動。例如,今年元月,先念了傑克‧威爾許的《致勝》,下一場則邀請曾任奇異公司中華地區高級主管的講師,分享最親身的實際經驗,最後,又邀請台大EMBA執行長李吉仁,透過個案教學的方式,帶領一級主管腦力激盪。
智原科技競爭力提升中心部經理孫永光表示,閱讀只能接觸表面上的知識,透過親身經驗的交流分享,才能理解策略背後的情境。對於每天都在戰場前線的製造業而言,透過產業相近的實際案例,更能引導主管的思路,進一步把別人的經驗,應用到自身上。
不管是透過一系列書單、還是豐富的講座和分享,大部分的企業讀書會,都是多元並進、持續激發新的學習樂趣。
國泰人壽副總經理何力生帶領的讀書會,卻反其道而行。過去一、兩年來,他帶著業務部門主管,隔周聚一次,念的都是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練》和《變革之舞》。
國泰人壽教育訓練部經理吳重義笑著說,他的書一直翻,「修練到爛掉了!」可是每次閱讀,深度都不同。第一次念到的是字面意思,第二次往往更能深入其中,也更能反省自身,是否真正把概念化為行動。
深讀 更有新體會
「一句話,延伸出去的知識足以寫成一本書。」何力生說,看起來讀了一本書,其實背後包含了10本、20本書。對他來說,「學習」的定義是要能改變人的行為和想法,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要反覆地看、體會又體會,絕不是看一遍就會。
決定書單後,下一步就是敲定時間。有的企業把讀書會安排在下班時間,智原科技和全家便利商店,每個月選一晚,要求主管出席。智原科技還把一級主管和二級主管,分成兩組讀書會,一級主管著重策略思考、二級主管則從管理概念著手。智原科技行政服務部經理曹采華表示,雖然沒有和績效結合,但讀書會形同團隊紀律訓練的一環。
世界先進品質系統管理部周三下午的部門讀書會,則不採強制性參加。經理魏逸群長期觀察發現,有些人一開始不肯來,只是偶爾經過、探頭一下,久而久之,竟然開始出席,甚至比開會還準時。
「時間不夠用!」是企業人常見的困擾,也是扼殺讀書會常有的藉口,何力生表示,光要突破這一點,就得花二、三年,學習如何把多餘的工作剔除掉,把時間放在最關鍵的事務上。
推動讀書會的方式千變萬化,有時由領導者出馬、有時由中階主管逐步推動,有的企業由高層定決策、一聲令下全隊跟進,有的企業卻是步步挪移,緩緩形成一股學習文化。
不管哪一種方式,提供「非正式」的情境非常重要。曾任世界先進人力資源發展部經理的嚴守仁,常年推動希望園區讀書會,他發現運作讀書會並不複雜,只要拉出一個非正式、輕鬆的場地,就會吸引許多意想不到的專家,引發新的想法和觀點。
「光是塑造一個英雄或明星沒有用。」嚴守仁很清楚,環境才是最重要的,必須慢慢摸索,建立一個良好的機制和環境,才能從知識的創造和流通,漸漸走到後端的「知識加值」,把知識的價值發揮到工作上。
建立良好機制環境
魏逸群也深深了解這一點,所以推動部門讀書會時,他刻意不當導引人,討論時也從「沒有利害關係」的領域著手,聊聊旅遊經驗等,放開敏感的工作話題,提升部門成員的安全感、培養信任關係。
全家便利商店今年3月開始推動讀書會,公關經理林翠娟發現,績效導向的正式會議上,往往忙著解決很「硬」的東西,很少碰觸企業文化的議題;但在開放的讀書會氣氛中,大家很自然就聊起來,比如,讀完《世界是平的》,開始反省如何打掉公司無形的「牆」,創造更開放的企業文化。
談起營造氣氛,台中加工出口區讀書會也堪稱一流,除了分享讀書會主題,還穿插「餘興節目」,有人對氣功很有研究,就帶大家練個十分鐘氣功,有人英文流利,就站起來教幾句會話,大家輪流翻出壓箱寶,每一個人是老師也是學員,無形中,也練就了當眾演講的本領。
長期投入的利高機械董事長林一男,很訝異地發現,許多加工出口區的現場女作業員,平常在工作崗位極少有公開發言的機會,參加讀書會初期,也總是低著頭、神情靦腆,沒想到才參加三個月,每個人都能侃侃而談。
一旦掌握了秘訣,團隊學習發揮的效用,往往大於個人單打獨鬥。魏逸群表示,剛開始,有些人認為辛苦讀來的知識、屬於個人競爭優勢,不太願意和他人分享;但其實分享的過程,必須先消化過往經驗,分享時也能收到許多回應,「無形中,有好多老師在指導你」,於是分享越多的人、收穫也越大。
醞釀帶動內在革命
不過,真要清楚計算讀書會帶來多少成效,恐怕會讓許多人失望。運作讀書會絕對是涓滴細流,唯有耐心耕耘,才能真正帶動內在變革。何力生舉例,就好像種胡蘿蔔,我們會急著把胡蘿蔔拔出來,看看它長了幾吋。
不過,雖然還沒看到績效,也沒有任何的數字佐證,何力生已經從一些細節,感受到部門成員的改變,以前主管指示部屬,常是一股腦交代下來、部屬未達成就責怪;現在卻會停下來,詢問部屬的看法、聆聽部屬的心聲,適時給予激勵。
從員工閱讀分享到組織內在變革,是一條漫漫長路,正如嚴守仁所說,人的改變急不得,唯有慢工才能出細活。
(之二)
【2006/04/2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