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名家觀點》貨幣戰爭

最 近有一本書《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開章明義指陳,誰掌握了貨幣就能主宰這個世界。作者從歐洲近代戰爭、美國內戰及二次世界大戰等歷史,交叉描述近代全球 金融發展演變,其中一些主要事件如美國內戰、美國林肯總統被刺、美國聯準會的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戰、羅斯福總統廢除金本位制度,以及國際清算銀行、國際貨 幣基金與世界銀行的成立等,其實背後皆隱藏著銀行家族的權謀與利益。讀完之後,覺得內容不可思議,但有些情景對照現今金融海嘯,倒也驗證金融業對經濟的影 響實在是很大。

舉例來說,作者在書中提及「剪羊毛」是銀行家圈子裡的一個專門術語,意思是銀行家利用經濟繁榮與衰退過程中創造機會,以正常價格的幾分之一擁有他人財產。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經濟生產大躍進,美國聯準會也從1914年至1920年間透過降息手段大量增加貨幣數量。中西部農民在戰爭結束後有一些積蓄,但農民把錢存入地方銀行,這些銀行既不參加聯邦準備銀行體系,也不支援對歐洲戰爭貸款,讓華爾街的大老想要動手剪羊毛。

首先,華爾街的銀行家們成立一個「聯邦農業貸款委員會」的機構,專門鼓勵農民購買土地,由此組織負責長期貸款;農民當然求之不得,於是大量申請長期貸款。 但1920年年中聯準會開始信用緊縮,導致第二年國民所得減少,幾百萬人失業,土地與農場價值暴跌,農民還不出貸款,被迫以低價將土地賣給銀行。華爾街銀 行家們在1929年再一次剪羊毛行動,這一次演變成美國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大蕭條。

再以國際貨幣基金的成立過程為例,二次戰後布列敦會議確立廢除金本位制度,並成立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兩個組織,希望維護全球金融秩序。但實際上這兩個組織都是由美國所控制,國際貨幣基金是由歐洲人擔任主席,世界銀行總裁人選則由美國財政部決定。為 了防止局面失控,在制度設計上,國際貨幣基金在重大議題上必須獲得85%以上贙成票才能通過,美國政府即擁有17%的投票權,這意味若美國持反對立場,任 何重大議案皆無法過關;而在世界銀行,因為由美國人掌控,因此只有少數情況下才會設置85%的高門檻,以提高議事效率。

美國現任財長蓋特納先前亦曾任職於國際貨幣基金,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負責對亞洲各國政府提出紓困措施,原本各界認為他具有處理金融危機的經驗,應是擔 任財長的最佳人選,但日前遭澳洲總理吐糟,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當初對亞洲的紓困方案並沒有真的解決亞洲金融危機,反而是幫倒忙。

這次G-20國家領袖齊聚英國倫敦,會中對於增加各國財政赤字並沒有達到共識,但對於國際貨幣基金則決定挹資7,500億美元(其中2,500億美元為特 別提款權,另5,000億則屬新借款協議,New Arrangements to Borrow);對世界銀行浥資1,000億元;對貨幣金融機構(Monetary Financial Institutions)挹資2,500億美元,做為貿易融資用途。

其中,特別提款權(SDR)部分反映的就是各國在IMF的投票權與經濟實力。過去幾年IMF針對提高開發中國家SDR逐漸形成共識,中國大陸占SDR比重增至4%,投票權則升至3.81%,與現今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相比,顯示IMF的主要決策力量仍掌握在歐美等國手中。根據現有股權粗略估算,在這次新增2,500億SDR額度中,中國將僅負擔94億美元,連同舊有額度,中國最多只能出資280億美元,與中國大陸外匯存底2兆美元對照,中國即使想多負一點責任,看來短期內也不太可能。

總之,這一次全球金融海嘯根源來自於美國大概是錯不了,但美國政府也是全球作為最積極的國家,聯準會目前政策利率已降至0-0.25%區間,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也已出爐,這不禁讓人聯想,這是不是又一波的剪羊毛行動呢?

有人認為全球過去幾年資金浮濫、利率偏低,是造成這波金融危機的成因之一,其中,中國大陸的過度儲蓄也是元凶之一,最近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則駁斥上述理論。但從中國大陸2月份M2年增率高達20.5%來看,顯示中國大陸在印鈔票方面也不落西方國家之後。

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在各國競相增加貨幣供給的同時,面臨一個很大的貨幣政策困境,如果不跟進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壓低利率,新台幣升值壓力便會升高。但跟進寬鬆貨幣政策的結果,台灣是否會將淪為大國剪羊毛的對象?

(作者是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2009/04/1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