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7日 星期三

創意藍海》好創意變好生意

■ 鄭秋霜
「創意」是「創」造明天的生「意」,在創意狂潮席捲的今日,文化創意與產業化之間卻出現明顯鴻溝,如何實現創意、把創意變生意,是項艱鉅挑戰,凸顯創意設計業培養經營管理人才,刻不容緩。
近年來台灣高喊文化創意產業,但許多文化創意公司普遍有經營人才不足的問題,業者莫不絞盡腦汁苦思解決之道。
經營與創意 自動分工
起步中的小公司,多半採「自動分工」方式。以自創品牌Shawnyi走紅巴黎服裝周的簡鈺峰與潘伯勳為例,兩位都是熱愛服裝的設計師,但為了讓品牌持續走下去,不得不走向分工,潘伯勳仍專心做最愛的設計,經營管理則由簡鈺峰一肩扛。
另一種解決經營人才不足的方式,是延攬專業經理人,劃分創意總監與營運總監職掌,日常業務交給專業經理人,創意總監仍著重在創意發展與實現。不過,這套作法在大企業比較行得通,小公司通常請不起專業經理人。
請不起專家 也可邊做邊學
「從做中學」也是解決經營人才荒的一個途徑。華人地區設計業龍頭、浩漢設計公司總經理陳文龍,本身是工業設計師,為了讓公司的經營管理上軌道,他善用時間吸收管理新知。經常出國的他,新上市的管理書籍,幾乎都會買,利用搭機時間閱讀。
陳文龍學財務管理,因為他深知,不管設計出來的東西有多好,如果財務管理不善,公司很難賺錢;學人事、組織管理都是基於相同的想法。因為想要經營一支有創新影響力的團隊,他從designer蛻變成管理者。浩漢經常得同時處理50個以上的設計案,「沒有一個好的團隊與管理,可能嗎?」
陳文龍也善用電腦化這項管理利器,確掌握每位員工一年做多少案子、有多少績效、為公司創造多少產值,並依照「二七一」法則,淘汰約10%的員工。
浩漢引進電腦化管理,也重視彈性的人性化管理。設計師需要最大的自由度,但管理過於放任,可能造成績效不彰。陳文龍說,解決之道就是「先尊重你自己,我們才會尊重你。」
譬如某人的作品必須在18日完成交,「在18日以前,你要躺著做、坐著做,都不管你。」但期限一到一定要交差;如果每次都能如期完成,公司自然會信任如此「自重」的設計師。
管理能力好 創意不折損
獲得德國iF設計金獎與Reddot獎首獎的大可意念設計總監謝榮雅認為,實現創意的能力,不靠才華,而是性格,創意者或設計者往往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身段。他建議,一旦決定自行開業,就必須具備業務、財務能力,否則創意很快就會折損,「因為沒有飯吃時,就會慌,人一慌,通常不易有好的創意,」反而是經營端處理好時,創意端就會較輕鬆。
他甚至認為,沒有修練好經營管理能力,很多優秀的設計人才會被埋沒。他坦言,參加國際競賽,平均每申請參加一件作品就需要約10萬元,對經營不善的設計或創作者而言,「這難道不是門檻嗎?」
實踐大學去年與台大EMBA合開共同課程,為的就是弭補從創意到生意之間的鴻溝。
促成此計畫的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所長官政能表示,這個課程以個案研究為主,八個本土案例討論不同產業的設計策略、研發、行銷、生產等問題。
有設計背景的實踐研究生與台大EMBA學生共同上課,不只不同背景的學生必須嘗試了解彼此的語彙,「就連上課的老師也需共同語言」。
過去設計科系畢業生喜歡投入3C相關產業,官政能建議,不妨往傳統產業發展,因為有些傳統產業企業規模不大,設計師有機會涉獵銷售、行銷、品牌定位等領域。
學習 才能談創意>
來台訪問的德國Reddot總裁、國際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彼得.列克(Peter Zec),談到創意時也強調,創意人應該勇於學習,「只有懂得如何學習,才有可能談創意。」
曾有學者指出,在美國,創意商業化的比率只有1%,台灣可能更低,而且好的創意,不見得會有生意,必須通過市場的試煉。官政能表示,「在文化創意產業,最大的裁判是消費者。」
從創意到生意,不論是創業或管理,到底缺了哪些專業技能,如何弭補此區塊人才的不足,可能是在創意狂潮下,想要乘風破浪者,必須加緊學習的技能,也是發展文化創意的台灣,不能不正視的人才缺口。人才補齊了,才有可能站到浪頭上,否則潮來潮去,再去追趕,恐怕只是徒勞。(之一)
【2006/06/0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