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9日 星期二

美利達導入豐田管理模式 「騎」向坦途

■ 陳珮馨
美利達初期導入豐田管理並不順利,探究主因是未能確實做好基本功,在一步一步改善物流、製作流程並推動生產認證制度後,終而打造高價品牌、進攻全球市場。
2006年7月,豐田汽車一舉超越福特汽車,成為美國第二大車廠,不僅創造傲人的年產值,強調生產效率、品質提升的豐田管理,也一舉推翻支配20世紀的福特生產方式,開創嶄新的管理模式。
這股豐田管理浪潮不但席捲汽車產業,也震撼其他領域,製造業、科技業、金融業紛紛起而效尤,希望透過「精實」概念,徹底消除浪費、達到最佳生產。過去三年來,台灣自行車產業也搭上這一班車,透過A-Team組織導入豐田管理的美利達工業公司,就是其中一員。
即時掌握物流狀況
美利達工業公司生管中心副總經理原其彬,在企業經理協進會的一場演講中,談起導入豐田管理的過程,強調「基本功」很重要,就像練武術,必須先把馬步蹲好。
原來,美利達早在八年前,就嘗試導入豐田管理,卻一再失敗。「沒看到挖地基那一段」,原其彬說,因為沒有扎好基礎,所以初期顯現的效益,無以為繼。
直到2003年,正式與中衛中心合作,並由國瑞汽車輔導,美利達才真正掌握豐田管理的精神。導入的第一年,認真做好基本功,為了找出真正的問題,咬牙忍耐生產線一再停擺。
為了達到即時的豐田生產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必須畫出「物與情報」流程圖,了解物的運走過程、哪裡出現囤積、該如何改進,主管必須親自看現場,每一次都要拍照,比較改進的程度。
畫出流程後,進一步把傳統的推式生產,改成拉式生產,也就是後工程下指令,前工程才配合。過去,一般的生產流程,往往是A做完往B推,B吸收不了還是得接,物料就囤積在旁,一旦生產不平衡,還會出現停頓。
拉式生產恰好相反,只要排定最後一線工程,物料不斷往後送,情報則往前跑,後工程就是前工程的生產客戶。
過去,作業現場半天發一次物料,早上,生產線堆滿物料,中午減少了,下午又重新堆滿;現在則是50個工作台統一配料,專車一次配送到50個定點,作業環境很清爽,物料不堆積。
由於是「少量多樣」生產,車種不一、裝配速度也不同,所以採取「定量不定時」的輸送模式,等到燈亮時,才送物料。
改善前,工作人員必須很熟練,才能在物料叢林中,挑出需用的零件;改善後,物料定容、定量包裝,甚至還要求供應商,把紙箱改成回收箱,工作人員連拆盒子都免了。
原其彬形容,傳統製程就像高速公路,車輛流量多,就會塞車,豐田管理像捷運系統,車廂之間的距離固定,物料滿了,就停止運送,永遠不會前後撞車。
不過,建立捷運系統,一點也馬虎不得,過程更是困難重重。原來,過去工廠會放很多備料,萬一生產出狀況,立刻補上,改成即時化流程後,工廠「身體虛弱」,經不起傷風感冒,一旦出現不良品,或物料控管不順,立刻得停線。
容忍改革陣痛期
企業領導者有無決心,就展現在這一刻,是否容許停線,讓主管趨前應變、以最快時間排除障礙,將是成敗關鍵。
美利達走過一段艱辛時期。傳統生產流程各自獨立,製造車輪的副生產線,不必和主生產線配合,也不需要控制生產時間;採用豐田式管理後,為了結合生產流程,主、副線必須步伐一致,副線的換模速度需從55秒,降為35秒。
加快換模速度,是一大挑戰。最初兩個月,生產線三天兩頭停擺,但是為了找出問題,不得不堅持下去,生產工具也換成模組形式。「陣痛期一定會發生,但不能永遠存在。」原其彬說。
終於,生產流程順利接軌,所有製程一氣呵成。投入生產到車架產出,過去要耗費14天,現在只要七天,過去要三個人做的事,現在只要兩個人,空出來的人力,可以分配到其他工作。
從工廠走道是否堆積物料,就可以判斷生產流程是否順暢,以及生產績效的高低。
幾年努力下來,美利達的工廠走道變得一乾二淨。物料無須囤積,省了倉儲成本,過去興建的大倉庫,也漸漸拆掉。
檢視作業熟悉層次
因應生產流程改變,員工也要練就多項武功,從事多樣化工作。為此,美利達還推動認證制度,清楚列出一張表,區分熟練工、半熟線工,按員工達到的技術水準,來決定等級。
情報系統,也是豐田生產方式的關鍵。為了達到即時化流程,豐田主張透過看板,提供最新情報,員工依據看板情報決定下一步。
美利達還沒推看板,使用插卡方式,來下達指令。原其彬表示,如果無法透徹掌握資訊流,貿然使用看板,只是提供不實情報,反而會造成生產混亂,還不如交給少數專業人員控制。
看板是情報傳遞的工具,卻非唯一方法。過去資訊流通不易,必須透過看板做管理,現在每個資訊站可以透過電腦連線,看板就不那麼重要了。
追根究柢,能否一點一滴改善,才最重要。眼看企業一天到晚談創意、創新,原其彬半開玩笑,比喻是「小孩子講大人的事」,路還沒走好,就急著想飛、想跳。
身處於產業外移洪流,自行車產業卻能定下腳步,「不求量,求質」,打造高單價品牌、進攻全球市場,就是踏實學步的最佳例證。
【2006/09/1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