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9日 星期二

劉育東談創意》故宮院長兼外交部長

劉育東
義大利建築雜誌(architecture.it) 9月12日報導,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的西班牙國家館,獲得本屆「台灣獎」(Taiwan Award in Architecture)。台灣能在文化藝術大國義大利的雙年展中,頒獎給另一個文化藝術大國西班牙,這一劑台灣國際困境中的強心針,背後有兩段故事。
去年台北藝術大學赫島社七位同學,自行辛苦募款,跑到威尼斯雙年展大鳴大放,「告之」所有參展的國家館,將評選2萬美元獎金的台灣獎,作為大會1萬5,000美元獎金的「最佳國家館」之外的「另類」獎項。他們的目的是要在國際現實環境中逆向思考:小國台灣,除了在重要國際場域中與各國競爭、接受大國(西方主流價值)的評審(西方觀點)外,有沒有可能也在這些重要的場域,評審各國,建立自我價值。去年六位台灣評審,在台灣歷經苦難的感動下,選出了同為天涯淪落人的阿富汗為首屆得主。這樣辛苦「突圍」的台灣獎,讓評審之一的蔡明亮導演幾乎感動落淚。
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由美術展輪為建築展,受年輕學生感動的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大力支持,交大建築研究所七位學生組成的Archi 7,再度自行辛苦募款,又辦了第二屆台灣獎。在第一屆草創的基礎下,Archi 7將今年的工作重點列為「提昇國際規格」,因此,由台灣主辦的「國際」獎項,除了三位台灣人士以外,另邀請二位義大利與一位西班牙人士,共同組成「國際」評審團,走遍48座國家館之後,選出包含中國館在內的10國進入複選,再選出四國進入決賽,最後在文化藝術大國法、義、西、日等不同作品中,選出西班牙。 9月10日頒獎典禮後,義大利、西班牙、巴西、阿根廷都有「國際」媒體陸續報導台灣獎。
台灣獎讓我們在國際展覽中有積極角色,而且從三位國際評審的致詞中,都能深深體會他們對台灣企圖「站起來」的佩服,但是,這就代表台灣在文化藝術上「走出去」了嗎?台灣在文化藝術上有「國際地位」了嗎?
答案十分清楚,是「不」。Archi 7在「風光」的成果背後,歷經許多辛酸,出發前遲遲拿不到大會的入場證;要獲大會納入正式活動需贊助數億元(日本頒發美術獎每年要贊助1億5,000萬元,而台灣在國際現實中只有更貴);準備在西班牙館舉行頒獎典禮前的5分鐘,被大會告之,尚未是正式活動,不能在展區內頒獎。這些才是我們在國際現實中的地位,也更凸顯出赫島社與Archi 7這些年輕人的可愛與可貴。
返國途中感觸良多,回國後的另一場聚會,一位朋友提起他到外交部演講的經驗,他首先稱讚外交部很有勇氣請他來,因為向來直話直說的他,強調台灣明明是小國,不應再有大國情節,也直接問「現在台灣的邦交國,有哪一個是真的以情義建交的?」他的結論是,先承認台灣的外交現實,轉換思維,反覆穿梭狹縫求生,再努力想出能吸引各國的交往策略,例如,文化、藝術、觀光等等,可能是台灣的機會。以往靠政治、外交、軍事,這種大國操作,已確定路會越走越窄。
如果我們同意要以「文化藝術」取代「政治軍事」,也就是以高希均教授一直呼籲的「軟實力」取代「硬實力」,那麼,我們就可以少買戰鬥飛機、少錢援助遊走兩岸的邦交國,我們就有錢來舉辦全世界最隆重的「台北建築雙年展」、「台北創意設計大賽」、「台北國際舞蹈節」等。而且,我們最吸引八大工業國的,不是我們廉價的資訊產品,而是我們故宮的文化瑰寶;不再是向他們進口武器,而是向他們出口文物。如果我們向赫島社和Archi 7的新思維學習,讓故宮博物院院長兼任外交部長(我無意對外交部不敬),也許只是狂想,但也許是台灣在國際現實下的突破。
(作者是交大建築研究所教授,哈佛建築設計博士,遠東國際數位建築獎召集人) 【2006/09/1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