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8日 星期一

品牌經營》星巴克的感性與理性

■ 王家英
今年3月,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星巴克,在杜拜舉行全球顧問會議;6月,30幾國的經營者代表,又聚在西雅圖,討論如何落實星巴克的全球化策略。
統一星巴克總經理徐光宇,先後參與了這二場盛會,已經成為全球焦點的杜拜,固然讓他眼界大開、印象深刻,但真正讓他難忘且回味無窮的,卻是西雅圖領袖會議的過程。
特別的歡迎儀式
來自各地星巴克的經營者代表,事先都接到通知,務必提早一天抵達西雅圖,因為當晚有一場特別的歡迎晚宴,但是大夥從旅館搭車前往時,沒有人知道目的地與晚宴內容。
結果車子停在華盛頓大學邊門旁的「cafe Allegro」,這時徐光宇等一行才發現,原來星巴克要讓各地總經理們,來一趟尋根之旅。這家店有一位鎮店之寶,這位資深的黑人咖啡烘焙及調理師傅,除了熱愛自己的工作,更經常與社區教堂民眾互動。
接著車子開到星巴克創始店Pike Place Market store二樓用餐,此時,一樓的咖啡店已經打烊,但用餐到一半,創辦人舒茲卻拿了鑰匙開門進來。原來,他平常經常利用打烊時間回到這家店,一個人靜靜地在吧台後,煮杯咖啡,思索一些問題。用完餐後,每位總經理還拿到一份別致的禮物:一本筆記本加上一把這家店的鑰匙。
這個別出心裁的「儀式」,真正打動了所有在場的CEO,徐光宇深深感受到,企業文化與內涵,不是硬生生塑造或塗抹上去的,而是點點滴滴地由企業的歷史和典型人物的行為交織而成。
重視人性關懷
第二天上午,到西雅圖的星巴克烘焙工廠參觀,並進行分組討論;下午,星巴克請來一位詩人,與大家談「Human Connection」,顯然為了呼應「人的事業」本質,星巴克提醒各地的CEO,在追求營運成長的同時,別忘了人性關懷(Human touch),因為這才是星巴克的核心精神。
但是,營利畢竟是企業的天職,星巴克也不忘在感性中,建立理性的運作系統,這點從其「全球化引擎」的建構即可看出。在發動全球化引擎前,星巴克先邀集世界各國星巴克經營代表,組成全球化諮詢顧問委員會,一方面研擬全球化的策略,一方面傾聽各市場的聲音,探討國際化運作制度是否有需要改善變革之處。
從第一屆起即參與這個委員會的徐光宇指出,西雅圖總部對全球化當然有其想法與策略,但與國際經營夥伴交流後,會加以融合,並透過全球領袖達成會議共識,再在各個市場全面展開。
星巴克所謂全球化的運作,就是建立一個放諸四海皆可遵循的操作軌道,按表操課,各地經營者都得善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做該做的事」。如果各市場依照年度計畫執行之後,行有餘力,可以再視當地市場需求和機會,開發節慶行銷等商品。
如果沒有理性的架構和管理,星巴克無法在全球各地領先;沒有感性的文化與溝通,這個品牌也無法在各處發光。
星巴克當然了解這點,所以,除了對內,對外溝通也善用感性和文化元素。儘管門市零售仍是營收和利潤的主要來源,星巴克仍努力介入CD、書籍和電影等娛樂事業和產品,主要用意不外透過文化藝術、甚至科技的溝通,持續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親和力。
可見打造一個品牌,尤其是國際品牌,面子和裡子都輕忽不得。
【2006/09/1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