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7日 星期日

韓布瑞克 擴張觸角 力保競爭優勢

■ 湯淑君
過去六個月來,巴斯夫公司(BASF)執行長韓布瑞克(Jurgen Hambrecht)併購公司的錢,與巴斯夫前六年的收購費用加起來不相上下。
積極投資擴張,讓這家全球最大化學工業集團的營收大幅成長,從420億歐元增加到超過500億歐元(640億美元),並在全球汽車觸媒轉化器及建築用化學材料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韓布瑞克表示,巴斯夫短短數月斥資70億歐元擴張,既是按原訂計畫行事,也是因為時機湊巧。
去年,巴斯夫準備以40億歐元買下美國觸媒廠商Engel-hard,並提議以4億歐元收購美國樹脂製造商Johnson Polymer時,正巧德國的德固薩公司(Degussa)開價22億歐元,欲脫售旗下的建築用化學材料部門。
近三年來化學製品需求旺盛,讓巴斯夫累積充裕的收購資本。韓布瑞克相信,巴斯夫有足夠的財力與營運實力,扛得起同時整合這三家公司的重擔。
聽在旁人耳中,這些話似乎流露狂妄自大的口氣,但其實是反映韓布瑞克對巴斯夫的組織能力引以為傲。他說,巴斯夫成立141 年,做事情有一定的方法———鉅細靡遺的事前規劃、嚴格精確的實務操練,和小心翼翼的執行。
化學反應會產生一系列的產品與副產品,這是可預料的。因此,巴斯夫把旗下環環相扣的生產體系組織得有條不紊,並藉重複利用和重新組合,設法從各種化學反應中擠出最大的價值。
這種作法讓巴斯夫生產林林總總的產品,從油基乙烯、食品添加劑到幾英哩長的管子都有。巴斯夫就用這些管子運輸各廠房生產的化學製品,省下可觀的運輸費,讓巴斯夫的生產成本比對手公司少五分之一。而保持這種競爭優勢,正是韓布瑞克努力不懈的目標。
他說:「我們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巴斯夫訂有長程策略。」他強調,管理一家經營完善的公司沒什麼了不起,「最大的挑戰是讓公司持續經營完善」。
8月下旬剛過60歲生日的韓布瑞克形容自己有如「指揮者」,職責在促成各音部與演奏者之間的協調,而不是「作曲者」,只管製造並銷售某種新成品。他說:「化學製品公司不需一個明星老闆。」
韓布瑞克雖強調傳統與一貫性,但他指出,多年來巴斯夫的產品組合一直在調整,過去十年就脫售了總值110億歐元的事業,並砸下逾130億歐元投資擴張。
他舉例說,昔日巴斯夫曾購買石油與天然氣,用來生產卡式磁帶、藥品等產品。1960年代,巴斯夫跨入能源交易業,避開原物料及化學製品行情大起大落的風險。30年後,巴斯夫賣掉磁帶和藥品部門,朝波動性較小的「下游」植物保護業擴張,並與俄羅斯石油公司Gazprom在德國成立合資公司,賣起天然氣。
買下Engelhard的觸媒和德固薩的化學建材業務後,韓布瑞克進一步擴展巴斯夫的營運觸角,伸向消費者需求穩定、價格走勢可預期的市場。
他說:「你總是得局部調整策略,順應經濟、文化或政治情勢的變遷。這不是在搞革命,而是持續調整公司和策略。」
韓布瑞克說,巴斯夫習慣作長遠的思考,並採取循序漸進調整的作法,過去十年來對公司助益良多。
例如,早在1990年代中期,巴斯夫就開始洽談在北京附近投資15億歐元建廠,其中雖歷經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仍堅持下去。這項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外國投資計畫去年開始生產。
他說:「我們提早數年規劃,不因危機而撤退。別的公司不像我們這麼堅持到底。」(取材自金融時報)
【2006/09/1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