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4日 星期一

賣關係是創投的核心能耐

工商時報/工商經營報/經營知識/D3版 溫肇東 2006/7/24
建立強弱不同的人脈網絡,做為資訊交換與諮詢的對象,有利於很快做出判斷。
政大科管所的同學,今年再度拿到台灣工銀創業競賽We Win第一名。除了學生優秀的背景,以及台北科大教授宋建民的好技術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科管所建立的網絡關係發揮的效用。
與賽的年輕學生,大學時期都不是商管背景,他們來自機械、材料、化學、廣告、政治等科系,接觸商管只有一個學期,竟能在很短的時間之內,由「生手變熟手」,這是獲勝的關鍵。
由「生手變熟手」通常不是一般研究所(或許是專業學院)教育的目的,也不是教授們單純在課堂中可以傳授的,是由很多有經驗的校友、學長一起引導與加持才能完成,因而建立起一個平台,讓「熟手」們願意花時間來指導「生手」,更是秘訣所在。
3 年前我在《栽一顆創業種籽》書上分享過這方面經驗,其實我能給予同學的直接指導很有限,不外乎技術的選擇、整體架構的平衡、符合商業邏輯,或是上台前的簡報技巧等等,最多的時候是告訴他們,某個問題可以請教哪一位學長姊。過去,能拿冠軍的隊伍通常要請教過20位以上的專家,學長姊因為自己在科管所的創新學習經驗,及所上培養出來的組織文化,讓他們樂意撥出時間來指導與分享。
我曾經邀請過一位創投公司的總經理來演講,同學最後問他創投公司的核心能耐是什麼?我記得很清楚,當他徐徐說出是「關係」時,同學們都傻眼了。若真是如此,還需要來學校念書嗎?他進一步說明,創投業者無法熟知各行各業的門道,或是技術與市場的發展,但一定會收到各式各樣的計畫書、接觸到不同的案源,如何很快地做出判斷,就看個人認識多少不同行業的專家,可以多快地找到正確請教的對象,得到有品質的意見。例如,你是認識業界中最頂尖的3個人,還是普通的3個人;而與這些人連結的深淺,也會影響諮詢資訊的品質。
現在網路發達,在網路上可搜尋到的訊息雷同,會有差異化的地方即在專家的意見。專家們為何認定你是朋友,願意給你快速的回應,或許他也期待當他有問題時,你能會有相對的回應。當然,這不表示每一次的資訊交換都是交易式(transactional)的盤算,多半是長期交往相得益彰的過程。因此A+人的連結或網絡,多半也是A+的同儕。社會上各種社團、俱樂部、同學會、同袍都是因不同的關係,建立強弱不同的連結,成為資訊交換與諮詢的對象。
在華人社會裡大家都瞭解「關係」的重要,西方社會何嘗不是?有一位教授曾進駐在矽谷的一家創投公司做了半年的研究,他參與觀察創投公司與3個新事業的互動,並整理每次開會的逐字稿,得到的結論也是,「創投主要就是在『賣關係』」。新創事業需要的不只是資金而已,還需要能協助創業者,度過早期各種資源與知識缺乏的窘境。
創投業者能提供的部份,其實是各種不同關係的資源,然而關係是有深淺的,是有不同的價值的,例如:為協助創業者解決某個問題,創投公司可以暗示或明示,這件事可以向某某公司請教;也可以更進一步指出找某某公司的某某人(更精確的資訊);再進一步的關係,即是在你面前打電話給那個人,說明你的情況,請他協助你。不同關係所反應的每個資訊,價值都有所不同。
前面提到的學者,觀察了3個計畫,分屬於創業的不同階段,第一家是剛開始談、第二家是快成交之前、另一家是投資後(post inve stment),創投公司提供給他們的關係資源,與方式深淺當然也不同。如同人在襁褓期,本身無法獨立生存,需要靠許多人的幫忙;創業初期也是資源匱乏,技術與市場又有許多不確定,需要做很多的實地查核(Due Diligence/Reality Check),這時人脈存摺就很重要。
近日的多件紅頂政商事件,和此次討論的「關係」其實也是有關。當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志同道合才會有團隊,才會形成社群。但反之,道不同、不相為謀,關係也是要慎選,建立在不同的強弱連結,對創業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功課。至於,什麼時候要把什麼樣的關係,用到什麼樣的程度,則需要更多的智慧與EQ,才不至於遇人不淑、牽連進不必要的麻煩。
(作者為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