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6日 星期日

EMBA潛力 口試見真章?

■ 蔡翼擎
淡淡的3、4月天是杜鵑花盛開的時節,也是多數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班(MBA)及在職經營管理碩士班(EMBA)考試的月份。廟宇神桌上又出現考生准考證,圖書館也擁擠起來,最特殊的是辦公地區的Starbucks及大小咖啡店裡K書的白領上班族增多了。
EMBA考試季可謂現今職場上的年度大事。考試季一到,不少上班族的八卦都繞在這個話題上,想要考試的人礙於面子,怕別人知道又亟需別人幫忙,心情十分矛盾。
在這關鍵時刻,大家問最多、最想了解的關鍵性問題是EMBA考試的公平客觀性如何?是否會受人情關說影響?
EMBA考試分書面審查、筆試與口試三大部分。一般人比較擔心的是書面審查與口試,是否會受個人主觀成分或人情關說影響,尤其口試向來被視為上榜與否的關鍵,但其評審準則究竟為何,則像個黑箱,缺乏透明資訊可供評判。
高手過招 實力立判
在政大AMBA(Advanced MBA)招生說明會上,就有準考生質疑:歐美大學都要求申請入學的學生先考GMAT或GRE,以瞭解學生的潛力及特質,但國內研究所多用口試的主觀方法,如何客觀評估學生的潛力?
政大AMBA執行長黃秉德表示,最近中國大陸的中歐工商管理學院已把美國的GMAT譯成中文,直接引進。
此種方式好不好、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台灣的研究所還在考慮;不過,台灣商管學院的教授都有豐富的學經歷及教學經驗,雖然沒有採取系統化的操作方法,但識人之明的「效度」仍相當高。
拿這個問題去問管理學院的教授,多數持相同看法。台大EMBA執行長李吉仁表示,就像企業界以面談作為甄選人才的重要途徑,教育工作者也有其專業判斷,可以經由口試判斷考生的潛力。交大EMBA執行長楊千則比喻,「EMBA口試是一群成熟的人與一個成熟的人過招;高手過招,兩三下子就清楚了!」
但楊千也表示,每屆考試都有被刷下來的人來質疑,因此,他在考季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處理沒考取的人」。這時,考試機制的設計便很重要,如果所有資料都可供公評,就不怕考生質疑。
李吉仁指出,口試難免有主觀成分,但經由機制的設計可以把主觀成分降至最低。台大採取多數決方式,口試時共有六位教授參與,分成「三關兩位」或「兩關三位」的多重口試方式,口試教授各自評分再會合討論,對於爭議較大的個案可以充分交換看法,把口試官的個人主觀判斷降至最低。
挑口試官 比立院還嚴
交大的作法比較特殊,EMBA口試官大半是產業界人士,杜書伍、毛治國、陳飛龍、蔡力行都擔任過交大EMBA考試的口試官,往年六位中有四位是產業人士,今年降為一半、只剩三位。這些產業界口試官都經學校教評會三級三審通過,在交大擔任過兼任或專任老師,資格等級在助理教授以上,因此,無論從學術立場或產業立場來看,條件都合乎要求,楊千笑稱「比立法院還嚴格」。
不過,也有商管學院教授認為邀請產業人士參與EMBA口試利弊難判,「因為台灣到底是個很小的社會,考生的產業關係很難釐得清楚,這樣公正性就很容易被質疑。」
教育部規定EMBA考試一定要有筆試,且筆試分數占比不得低於30%,但許多學校偏愛口試,把口試分數占比提高到40%,加上書面審查占比就高達70%。政大IMBA(International MBA)今年也比照商管學院的EMBA學程,把筆試分數比率由40%降為30%,口試比率則升高為40%。政大IMBA執行長陳春龍解釋:「我們發現口試比較能夠篩選出我們要的學生!」
領導特質 篩選學生準則
然而,究竟那些人是這些名校EMBA「想要的學生」?李吉仁表示,以EMBA學程的定位來看,其實篩選的準則並不抽象。比如台大EMBA要的是「明日的領導者」,「領導者必須具備的特質與屬性」就是口試官篩選的準則。
李吉仁指出,領導者與一般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有意願與勇氣去改變事情。但是,如何判斷應考者的意願與勇氣?
他認為,有改變現況的意願與勇氣,就會有高度的企圖心,對自己所選考的EMBA組別有高度的「專業熱情」,也會顯露「謙虛學習的心態」。
另外,EMBA也是「相互學習」的平台,因此許多教授口試時會考量考生適不適合團隊運作。李吉仁強調:「有這些領導者行為特徵的人,才能在EMBA學程的訓練中產生附加價值。」
【2006/03/2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