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31日 星期五

管理省思》融入與淬煉

■ 吳鴻麟
有位朋友從民營機構,轉換跑道到某民營化的國營事業任職,卻一直受到舊員工的排擠抵制。有一天,人事部門塞了一位政府高官的太太到他的單位,這位官夫人姿態甚高,鎮日無所事事。經過一段期間的溝通無效後,他決定請人事單位資遣她,沒想到人事主管回他:「你不要害我,我們從來沒資遣過員工,更何況她是某高官的太太,你巴結她都來不及了,怎麼會想要資遣她。」我的朋友啞口無言愣在當場。
上述例子,不只存在於公營機構,許多老化的本土企業也有相同的問題。事實上,面臨競爭激烈的國際化市場,要讓企業不斷創新和注入活力,有時必須向外廣招人才。許多國際性企業甚至明訂企業各層級每年引進多少比率的新人,以及資遣多少比率的績效不佳員工,就是為了避免員工怠惰腐敗,以維繫企業的競爭力。此舉與養殖業者在外銷的鰻魚池中放入鯰魚,有異曲同工之妙。
春秋戰國時代,吳王召集天下名匠鑄造寶劍。當時大匠歐冶子已封爐13年,吳王遂強逼其師弟干將鑄造,並限期完成。干將、莫邪夫婦雖盡力鑄劍,但不幸遇天雨,煉窯內燠外冷終至崩壞,於炸爐前一刻,莫邪投爐殉劍,終於鑄成干將、莫邪雄雌二劍。這雖是個穿鑿附會的故事,但寶劍的鍛鑄,確實需要熔入人骨、天石等物質,加上工匠聚精會神的淬煉,才能鋒芒銳利、削鐵如泥;否則,只能當作切肉、砍材的鐵刀罷了。
明清兩朝在藝術、科學、天文、航海技術等領域的成就曾傲視全球,卻因鎖國政策、自閉排外而亡國。台灣產業早期也採取保護政策,如今,這些產業不是日薄西山,就是淪為外國產業二線產品的代理商。
凡此在在證明,企業經營,不應沉醉於光榮的傳統,尤其是領導者要有胸襟廣納英才,並教育訓練員工能接受新文化的融入,才有機會淬煉出新生的火鳳凰,不畏惡劣的環境挑戰。
無論是企業或個人,能保障自己生存的條件,絕非蔽掃自珍、故步自封的駝鳥心態,而是不斷融入他人優點,淬煉自我成長的能力。
【2006/03/3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