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7日 星期一

管理話題》三四五勝過五四三

■ 洪兆武
幾年前某家客運公司因為不堪連年虧損,只好忍痛裁員、降薪、出讓行車路線、變賣資產償還負債。推動變革的過程,不僅遭遇阻礙,還發生員工不滿資遣費抗爭事件。幸好員工認同感與凝聚力夠,自願出錢當股東而穩住軍心。經過一年齊心努力之後,這家公司開始轉虧為盈,也成為企業轉型成功的典範。
面對景氣低迷,企業為了長期抗戰,莫不積極節省資源、提升效率,「五四三管理法則」蔚為風潮。
「五四三管理法則」指的是五個人的工作量,只有四份薪水,但交給三個人做。如此一來,每個人的工作量增加66%,但薪水也增加33%,雖然新增工作與薪資增幅不成比例,起碼可以保有工作,就算會累一點還是可以接受。
由資方立場來解釋「五四三管理法則」,似有壓榨員工的意味,若將原本「五四三」換成「三四五」來說明,員工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三個人平分四個人的薪水,卻只要多分擔二個人的工作量而已」, 如此說法想必會對員工產生不同的效應,具有相當激勵的作用。
這就像是從前的雜貨店用天平秤來秤重,顧客要買一斤糖,會做生意的老闆會拿著小勺子,從大桶子裡慢慢舀進袋子裡,一斤糖就要加個五、六次,最後還會多加一點,客人就會覺得袋子裡面的糖一定超過所購買的斤兩,而有物超所值的感覺。
不會做生意的老闆,就會拿出一個大杓子,快速的舀兩勺進袋子裡,一旦發覺超重就會從袋子裡把糖再舀出來,一次不夠會再舀一次,客人在一旁不免會有被偷斤減兩的感覺。其實兩次所秤的重量都一樣,只因為手法不同,就造成感覺上的差異。
企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是「止於人」,企業營運凡事都要由人來策劃、主導、推動與落實,因此人的管理尤其重要,如果管理沒有從人性面出發,從心理面去完成管理架構,管理制度將流於形式或強制性。
【2006/03/2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