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8日 星期二

出版業 該用兩條腿走路

■ 蔡翼擎
年初,誠品信義店開張,帶動了民眾逛書、買書的熱潮,誠品信義店更頓時成了台北市的新地標。緊接著,台北國際書展開幕,愛書人又開心地逛書展去,一時之間信義區內來來往往的行人彷彿都帶著幾分書卷味。
但對出版業者來說,比逛書店、書展人潮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生活形態轉變背後所代表的意涵,以及對台灣出版業生態可能帶來的刺激。
巨型書店 引爆震撼彈
「這是令人驚訝的發展,」台北國際書展基金會董事長、大塊文化公司董事長郝明義指出,誠品信義店的展示樓地板加總約有1萬平方米,相當於台北國際書展在世貿中心展出時的兩個半展覽館,「而且它是一年365天,天天書展!」
巨型書店的出現,形同給盤整已久、亟需改革的出版業投下一顆隱形的定時炸彈,勢將引爆出版生態的激烈震盪。不過,出乎意料的,在誠品信義店開幕後舉行的台北國際書展,逛書人潮卻不減反增。
「我們作了一些因應措施,」郝明義表示,今年的書展有些創新性的活動,一是在展期的周五、周六兩晚開辦「星光夜」,展出時間延到晚上10時,而且夜間時段門票降為半價。由於實施成效良好,明年可能增加夜間開放天數。
另一個創新性活動,是把書展活動推到展覽場外,「突破世貿中心六天展覽期的空間與時間限制。」郝明義指出,今年台北國際書展與台北市立圖書館合作,在市圖館舉辦「歐洲四國」主題演講,帶動民眾「閱讀歐洲」的興趣,並將參觀書展指定為中小學寒假作業學習活動之一,達到「把活動推出去,將人潮拉進來」的目的。
雖然書展人潮不退,但是郝明義觀察,出版業的生態已悄悄在變。「不能被眼前現象所矇蔽,」「逛書展的人潮雖多,每人購買的冊數卻比往年明顯下降。」郝明義表示,出版同業很快就會發現這種每年一度、集中陳列、以折扣刺激買氣的作法,對讀者的吸引力,已降到一個值得警惕的界限。網路書店的折扣戰早已使折扣喪失誘因,再加上巨型的誠品信義店開張,也使大型書展漸失魅力。
網路興起 折扣失誘因
台灣出版業原本就隱憂重重,內外部競爭壓力都像蒸氣鍋已呈緊張狀態。過多的書店及新興的網路書店,國內出版業幾乎是「無日不書展、無日不折扣」,如今誠品信義店加入戰局,一般預料內部競爭只會更激烈。外部則有野心勃勃的大陸出版業者急起直追,不少業者憂慮,未來華文出版將以大陸馬首是瞻,台灣免不了被邊緣化的命運。
書展有如出版業的櫥窗,從書展可以觀察出版業的問題。郝明義認為,出版業者很快就會發現:光以價格吸引讀者是行不通的,「必須為台灣書市注入新的刺激、新的活力、新的元素,簡單來講,就是出版業者應思考我要對讀者講什麼話?為讀者做什麼事?」
郝明義持審慎樂觀的看法,他認為目前是「機會與難題兼具的時刻」,既是蛻變的成長時刻,不過也面對找出蛻變正確途徑的難題。
他強調,最重要的是,不論內外部問題,「都不應從競爭的角度來思考。」以大陸出版業快速成長帶來的壓力為例,如果用競爭思維來思考,台灣出版業者會很悲觀,覺得沒有生存的空間,因為小市場與大市場是天生的不對稱競爭。
但事實並非如此。香港只有五、六百萬人口,比台灣的2,300萬少許多,而且更鄰近大陸、同樣面對大陸出版業的壓力,香港出版業卻活出自己的生存模式,相當活潑、有生命力。
郝明義認為,競爭可能是其他產業發展的本質,卻不是出版業的本質,不能用競爭來思考出版業的發展。他說:「對其他產業而言,『價格』是全球性的語言,價格幾乎可以決定大部分的勝負,但出版業的全球性語言不是『價格』。」
文字壁壘 如天然屏障
與其他產業比較,出版業最大的不同在「文字的天然壁壘」。有此天然壁壘的屏障,美國、日本的出版業再大、競爭力再強,也不能像電腦一樣,直接賣進台灣;即使同文同種的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也有簡體字與繁體字的壁壘存在,大陸的出版品不能像毛巾一般,輕易地傾銷台灣。若再加上本土文化背景及本土作家知名度等等因素,這道壁壘就更高了。
但若逆向思考,文字與文化的天然壁壘對台灣出版業並不全然是正面的影響,「也因為有這道壁壘,我們相當注重自己的市場,只看自己的市場不看外面。」郝明義指出,同樣是小市場,香港就努力開拓外語出版的版圖。
「我們應該用兩條腿走路。」郝明義說,這兩條腿,一是整理內部環境,一是思考如何走出去。
【2006/03/2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