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3日 星期一

台灣新利基 非IT產業創新再造

■ 鄭秋霜
台灣產業結構面臨轉型,非IT產業的創新,成為創投業者看好的新標的。
大陸經濟崛起後,對全球資金產生磁吸效應,但長期關注全球及區域經濟、產業趨勢的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朱永光指出,當世人的焦點都放在中國這條巨龍時,中經合卻看到在大中華區興起趨勢下,台灣的獨特利基,那就是非IT產業的創新再造。
過去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在於高素質的研發人力、和國際企業關係緊密、擁有生產製造專長及信用評等良好,且台灣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及電腦代工基地基地,電腦及IT相關產業都高度成長。
發展自有品牌
不過,朱永光說,中經合現在看到了不一樣的機會,那就是台灣的產業結構正面臨轉型,從以前的生產代工(OEM),轉進設計代工(ODM),再朝自有品牌(OBM)發展。
近年來,台灣的設計能力廣獲國際肯定。台灣的工業設計產品,已在國際四大設計獎(被喻為工業設計奧林匹克獎的德國reddot以及工業設計奧斯卡獎的德國iF、日本的消費產品設計代表性大獎G-Mark、美國消費產品工業設計大獎的IDEA)中,拿下127座獎項,在國際設計界大放異彩。
研發能力躍進
此外,台灣的研發能力也長足進步。2005年台灣申請世界專利已達8萬件,在美國獲准專利近8,000件,居全球第三,在日本申請逾3,000件專利,居全球第五。研發能力提升,有助於創意商品化。
朱永光表示,這證明台灣設計能力已大幅提升,台灣的產業優勢也已從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 MIT),轉為台灣設計(Design in Taiwan, DIT)。
中經合也觀察到,愈來愈多台灣企業懂得利用過去累積的研發、加工技術及量產的產業資源,透過創新及國際化,在全球市場翻身壯大。
朱永光舉例,生產嬰兒車、嬰兒床與汽車安全椅的明門實業,已成為該領域世界最大的OEM/ODM廠商,擁有超過300項世界專利;生產健身器材的喬山健康科技,也已坐穩了亞洲第一、世界第五的寶座。
他表示,台灣非IT產業,透過商業模式或產品創新等方法,活化再造企業,所創造的投資效益,比起資訊科技產業毫不遜色,顯示透過創新與品牌行銷,台灣非IT產業大有可為。
不過,朱永光指出,雖然企業有再造的認知與企圖,政府也願意提供資金與協助,但企業內部普遍缺乏有經驗的團隊,能夠系統化引進國際策略合作夥伴,擴展銷售通路,加強產品設計能力,經營創新品牌與改善營運模式,而且也不諳國際資本市場運作,導致資源配置不夠有效率,而繳了許多不必要的學費。
以研發特殊仿古材質開創「神話岩飾」自創品牌的藝拓國際公司執行長曾國源,也深有同感。
需整合行銷人才
他指出,以台灣傳統產業的製造技術,結合創意設計與藝術品的智慧財產,再加上行銷通路,是台灣非IT產業轉型的方向,但目前還欠缺創意整合行銷人才;帶動整合型人才投入此領域,協助非IT產業轉型或加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是產官學界的當務之急。
藝奇(Artkey)藝術授權文化公司執行副總范子凡也表示,藝奇接觸過很多力圖轉型的傳統產業業者,他們不想外移到中國大陸去做低價品,而是想留在台灣做毛利較高的產品。
結合國際平台
因此,當企業主了解到可以透過藝術授權方式,為產品注入文化創意、提高附加價值後,都會積極投入,因為對他們而言,這就等於找到升級的利基。不過,范子凡表示,非IT產業主動來找藝奇協助以文化藝術轉型的趨勢,「這一、兩年來才開始比較明顯」。
朱永光建議,台灣若能結合跨國創投業者的國際平台、資源與成功投資經驗,加上台灣產業創業家的人脈網絡、成功的經營管理經驗與創新理念,協助有潛力的非IT公司創新再造,他相信,在這一波產業轉型與升級的契機,台灣將會具有優勢戰略地位。
【2006/07/0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