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5日 星期三

大勢所趨》公益慈善 也是好事業

■ 黃秉德
最近世界首富比爾蓋茲成立的蓋茲夫婦基金會,收到來自股神巴菲特370億美元(新台幣約1.2兆元)的鉅額捐款,相當台灣國民生產毛額的17%。全球兩大富豪聯手行善,引起各界高度關注。
蓋茲基金會是目前美國規模最大的贊助型基金會,一年的贊助金額就有11億美元,相當新台幣400多億元。據財星雜誌估計,未來,基金會得消化的捐款額是目前的二倍。
若台灣能有如此規模的基金,非營利組織就不用辛苦地挨家挨戶去募款了。綜觀國內社會福利機構,有社會福利服務所需的專業知識,但須仰賴政府及民間捐款,因此經常面臨斷炊之苦。巴菲特如此鉅額的捐款,可真是羨煞台灣所有的非營利機構。
巴菲特之所以選擇「投資」蓋茲基金會,就是基於經營績效的考量。蓋茲夫婦基金會運作效率,遠比洛克斐勒基金會強。
企業做公益 全球趨勢
深層分析,巴菲特投資慈善事業,不外乎三個專業考量:提供服務的專業、募集資源的專業,以及整合資源的專業。他自己扮演資源的提供者,但如何有效發揮提供服務與整合資源專業,以產生綜效,則有待另一種專才。
依照巴菲特一貫的投資哲學,鉅額贊助蓋茲基金會,等於是將一筆可觀的資金交給一個能夠將無變有、具有天才型創業及整合能力的社會事業專家。如此,他自己就可以在家喝櫻桃可樂,悠閒地坐收這筆社會投資的碩果。
有錢人捐款不外乎做善事、提升企業及個人形象、節稅三種動機。不論動機為何,企業投入慈善事業已成為全球趨勢。
不過,企業從事社會公益,錢如何用在刀口上,是一道難題。此外,挹注資金的多寡與持續性,也會影響企業投入的公益活動能否達到規模經濟,可以長期經營,不致為德不卒。
全球貧富兩極化愈為明顯,蓋茲夫婦基金會選擇投入地球村醫療與教育創新,是基於多數國家無力達成這些任務,連富國也早已無力擔綱。
重大課題的解決,往往需要充裕的資金與長期的投入。非營利事業管理,從捐款、資源分配到資源的整合與運用,是一門深厚的學問。
自我揭露 營運透明化
在責信(Accountability)的嚴格要求下,美國非營利事業的業務與財務資訊,多半已公開揭露在基金會所屬網站上,任何人都可以上網一窺全貌。因此,在可以信任的條件下,非營利事業容易整合到足具規模的資源,解決關鍵性的社會問題。然而,國內非營利機構仍有待自覺與自律。
責信的關鍵,是自我揭露與營運的透明化。捐款者總是期待能了解善款的運用;受贈者則希望能有運用的高度彈性,指定用途不要受限。使善款募集與運用達到皆大歡喜,是國內非營利機構亟須學習的課題。
(作者是政大EMBA非營利事業管理組召集人、企管系副教授)
【2006/07/0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