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3日 星期一

智慧大富翁》分享與容忍

■ 林富元
幾個世紀來,人類的想象力創造了許多美好事物,改善了大家的生活,科技進步就是人類想像力的極致表現。
情緒三階段反應
但人為及自然的崩壞,破壞了我們對美好事物的期望,讓我們難以接受,通常我們會有害怕、無法理解 (否定問題存在)、憤怒的三階段反應。
回想一下,911恐怖攻擊、油價飆漲,甚至愛滋病、SARS、禽流感等疾病的出現,我們是不是都經過這三個階段?害怕、無法理解與憤怒,將是惡化21世紀問題的魔障。
分享知識 保持包容
要克服害怕、無法理解與憤怒,最重要的就是經由知識分享,進而與人合作。與人合作,就不會感到被人孤立或忽略;得到知識,就可以找到問題加以解決。運用科技,可以加速達成這個目標。
此外,要有包容心,對不同族群、不同國家、不同理念的他人,必須容忍接受。因為全世界已經變成一個共同體。不論是恐怖主義、宗教歧見、能源短缺、溫室效應、流行疾病…,不再是是某個地區或某個族群特有的問題,而全世界所有人的問題。我們必須接受其他人帶來的問題,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構思出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
要如何合作?分享?容忍?接受?
有如此一則笑話。
很久以前,有一位美國農業專家到中國大陸訪問一位老農。
老農十分驕傲的告訴這位專家,他在村子裏擁有一片棒球場般大的農田,南到樹邊,北到水田,他每天工作的不亦樂乎。然後老農反問美國專家「你在美國的田有多大?」
專家驕傲地告訴老農,他每天早起,得開牽引機巡視田地,回到家都已經深夜了。言下之意,他的地奇大無比。老農聽了說:「哎!我很同情你,我以前也有一部又爛又舊又跑不動的牽引機! 」
不同的認知,來自於不同的背景。人對他人或事物的瞭解,來自於自己的看法、印象,立場,也源自於本身的認知與利害關係。
再回到911事件死了2,600人,讓美國人義憤填膺。但在2001年9月11日當天,全世界也有2.6萬人因饑餓而死亡,又引起誰的注意?這個比較沒有對錯,只是不同的認知、角度、背景帶來截然不同的看法。
弭平認知差異
其實,許多現代世界的禍亂紛爭,就是起自於認知的差異。
在學校無法被同學接受、遭人孤立的小朋友,必然會想盡辦法報復。被歧視的族群,必然會設法像以色列般跳躍至前,或像阿拉伯及伊斯蘭族群般,將以色列視為永久敵人。因為在他們各自的意識中,他們都是被孤立離群的。
一旦一個人或一個族群覺得自己被排斥、被剝奪(disfranchised),就會與對方對立,尋求報復。
而如此「被剝奪」的感覺, 若再有群眾歇斯底里的煽動,歷史的激情,或被引導的盲從,立刻就升高成嚴重的衝突對立。台灣的族群對立,回教世界與西方世界的對抗,都有這種跡象。
全球化成熟之後,大家發現,要消弭「被剝奪」的感覺,資訊流通是首要之務。網際網路影響力無遠弗屆,原因也在於此。對許多身處世界角落的人來說,網際網路是他們接觸其他世界訊息的唯一管道。透過網際網路,他們發現自己也有能力掌握、判斷資訊的內容。透過網際網路,他們開始覺得自己也是這個世界的核心份子。
(Blog 網站:www.happyboblin.com,作者是矽谷橡子園創投共同創辦人、多元投資顧問、矽谷玉山科技理事長)
【2006/07/0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