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4日 星期三

編輯檯觀點》當西方遇見東方

【經濟日報/黃昭勇】
一年的時間,明基與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從戀愛、結婚到吵架、分手。這宗國際併購案,凸顯的是台灣轉型自有品牌的困難,還是國際併購、特別是東西方併購案的水土不服?
當西方遇見東方,究竟是一場美麗的邂逅,還是一個災難的開始?
企業併購的風險,大概只比新創一家公司要成功的風險低一點。根據安侯建業(KMPG)統計,企業併購案,有83%都是失敗的。
最大的原因,都指向企業文化無法相容,而企業初創的使命與宗旨衝突,往往是併購案失敗的致命傷。
以近三、四年幾宗東西方的大型併購案來看,似乎都無法獲得眾人的祝福。
像是大陸的PC大鱷聯想併購美國IBM的個人電腦部門,明基併購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都凸顯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明基與西門子案,最大的問題在於德國工會與員工融合問題。
德國等歐陸國家,是屬於高社會福利國家,對人權、勞工權益等,都相當重視,這與東方企業是很大的不同。
每年吸引龐大東方科技企業前往參展的德國漢諾威電子展,當地的公關公司是東方企業快速熟悉地理位置的重要橋樑。
許多人的共同經驗是,過了展場運作時間的下午5時以後,公關公司的人常會說:「我們是5時下班,但因為你們遠道而來,過了這個時間我們仍將為您服務。」
在許多台商的心理都有個問號:我跑了大半個地球遠,你幫我多工作一下,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很抱歉,並不是如此。這是德國勞工給你的一個favor。
在英國設廠的一家台商,當年看好「蘇東波」解構後的大歐陸市場,趕著過去創據點。
工廠開了、工人也來了,上線以後,差點沒傻眼,因為工會有個不成員的慣例,早上11時到下午2時是「早午茶」時間,下午4時還有下午茶時間。
這些,都算上班時間。
歐洲人來說,生命是用來享受的,他們可不想像東方人一樣:要錢不要命。
聯想併購IBM以後,拿到一個國際品牌,卻保不住這個成果,因為在西方人的觀念裡,價格固然重要,產品的形象與品質更重要。
在台灣、大陸,不管營業額多大的國際企業,由於多是製造代工起家,對於市場行銷、品牌定位都不願多錢,透過國際併購拿下品牌,以為結合東方的成本競爭力就可以大幅擴展一倍。
錯了!併購後就是新品牌,就是要花錢作行銷,而且因為主舵者換人,可能要花更大的力氣,讓消費者相信品質沒有變差,否則就會被消費者唾棄。
明基與西門子聯姻,以及早年西門子與茂矽合資設立茂德,都在風光過後黯然分手。
茂矽當年切入DRAM市場,要蓋一座世界級的DRAM廠,包括加拿大政府都找上門要談合作,最後是選定與德國西門子合資。
雙方也的確打造了全球最有效率的8吋DRAM廠茂德,以及台灣最早的12吋DRAM廠。
但後來因為兩大股東意見不合,對於產能配置意見相左,甚至出現外國大股東英飛凌在台灣與茂矽打委託書大戰、在德國打商務仲裁的世紀大爭霸。
明基的這場世紀豪賭是另一場殘酷的試煉,從代工起家跨入品牌的台灣明基,這幾年不僅布建大陸市場,還要跑過大半個地球去經營德國總部,經理人的體力考驗,折損了企業磨合上的能量。
或許,要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還是先得搞清楚彼此的本質,究竟同樣是泥,還是我是泥沙、你是堅石吧!
(作者是經濟日報資深記者)
【2006/10/0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