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3日 星期二

陳冲觀點》金融版之「大東亞共榮圈」

陳冲
早年在國外曾結識一位日本友人上君,服務於日本興業銀行(IBJ),行方出資供其在海外讀書,帶職帶薪,並且「do whatever I like」,為何有如此令人羨慕的好康?難道不怕其學成後離職或跳槽?上不解為何我提出此種問題,「我們家已經三代在IBJ工作」,忠心自然換得信任。上曾透露,長期以來日本銀行隨國力之擴張進軍海外,甚至當年日軍侵略中國、亞洲各地,隨軍銀行即為IBJ,打算與國家共圓「大東亞共榮圈」之夢。
IBJ而今安在?本年6月間「從11到3的日本」一文中,曾提及IBJ已於2000年與第一勸業、富士銀行合併,改名為Mizuho(瑞穗)銀行。近數月西方媒體形容瑞穗銀行處於從亞洲金融風暴後清理呆帳之陰霾中重新轉型之turning point。先是瑞穗銀行出價100億日圓買下韓國Sinhan(新韓銀行)1%之股份,緊接著傳出瑞穗正與韓國KDB(韓國開發銀行)密商策略聯盟,1%之股份或許不大,但總是日銀放眼亞洲之一項起步,尤其東京證交所上市公司中七成與瑞穗有密切往來,而新韓與KDB合計,擁有韓國八成上市公司之客戶群,其意義非比尋常。至於國營之KDB為韓國第四大銀行,據傳瑞穗擬議與KDB策略聯盟,共同開發東亞(尤其是中國)之專案融資市場。有關瑞穗與KDB之戀情,雖然未經證實,但因KDB有2.35%之庫藏股依法須於年內釋出,而韓國存款保險公司(KDGI)所持有之KDB 5.86%股份亦依規定應於短期內處分,因此更助長上開傳言之散播。
至於日本最大銀行MUFG也沒閒著,本年6月甫以1.8億美元入股中國銀行,近日又看上印尼Bank Nusan-tara Parahyangan,該印尼銀行規模雖不大(總資產不過3.1億美元),但從MUFG子公司人員之談話可以發現,日本第一大銀行對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之消金業務相當看好。
正如上君當年所云,日本銀行對亞洲之興趣,由來已久。二次戰後隨日本經濟力之擴張,銀行達到當年倚靠軍力而不可得之目標,但1997年之亞洲金融風暴及日本經濟泡沫化,使日本銀行沉寂一段時間,甚至須埋首於壞帳之清理,等到資產品質轉好,口袋漸深(Mizuho及MUFG近年之盈餘均較往年倍增)時,發現歐美銀行已利用此一空窗期大舉進軍亞洲,尤其在中國市場方面,近二年來外銀策略入股中國銀行已逾150億美元,不免一身冷汗。
此外,相信日本銀行界亦看到亞洲區內貿易五年來年複合成長率達15%,去年創造2.4兆美元之紀錄,而對美洲、歐洲之貿易年複合成長率僅6%,兩者合計亦不過1.51兆美元。以亞洲區內貿易之現狀及趨勢言,其中引申之商機諸如貿易融資、通匯、財務操作、資產管理等金融業務,日本或亞洲銀行能不動心?
另一方面,HSBC之分析師Brett Hemsley亦曾指出,日本銀行經整併後,論規模均為世界級銀行,如仍將多數風險集中於日本境內,不符風險管理原則,一但國內景氣轉差,此種風險不夠分散之弊害必將呈現。台灣雖然並無世界級銀行,但大型銀行世界排名尚在150名內,對Hemsley之觀點,亦應審慎考量。
近二、三年來,歐美銀行進軍亞洲,尤其側重中國布局,日本銀行整併後大夢初醒,明顯已開始急起直追,1938年軍國主義時代倡議而未成功之「大東亞共榮圈」可能將以另一型態出現。以台灣情形而言,區內貿易大幅成長固是一個機會,台商區域布局所引發之金融需求更是一項優勢,不論基於誘人商機或風險分散考量,主管機關均應以戰略眼光,積極考慮協助本國大型銀行或金融機構進行區域布局,一方面對屬戰術層次之法規門檻不必陳義過高(經續會中已有呼籲符合地主國規定即可),另一方面亦可透過APEC等場合對重點地區之金融主管機關進行先容,act re-gional才是務實的策略。
(作者是合作金庫銀行董事長,曾任財政部次長,熟悉金融市場實務與管理)
【2006/10/0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