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4日 星期三

有錢大家賺 宏碁中國通路變革的啟示

【經濟日報/王家英】
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各國品牌莫不想在其中分一杯羹,但因幅員廣大、區域差異大,如果沒有一套有效率的通路管理策略,很難占有一席之地。
製造商為了掌握市場,由傳統的批貨給通路經銷,轉為自製自銷,一直往消費末端延伸,但當產銷供應鏈愈來愈長後,難免力有未逮,再加上經銷通路力量崛起,終於促使廠商通路管理策略變革,由自製直銷而回頭走分銷之路,這種趨勢3C產業尤其明顯。
但是,「不管分銷或直銷,到底產品製造商要管多深?」這卻是各家廠牌在大陸經營最大的困擾。
中山大學和長庚大學合辦的亞太EMBA班,9月中旬赴上海復旦大學研習時,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主任蔣青雲,特別以「渠道管理和競爭優勢」為題,從通路管理結構理論和許多知名外資、台商及陸資的通路經營個案發展策略及結果,對照剖析。
蔣青雲指出,大陸營銷管理結構大致分為固定性或純買賣的交易式、垂直整合的或從屬性的產權式、混合性的關係式三種管理方式,三者各有利弊,交易式因經銷商自主性最高,激勵誘因最大,但控制力最差。產權式的績效最低,但配合度最大。能否採行,受企業資源、產品及市場特性的限制,績效也不同。但是不論採取何種形式,「由於市場變化及競爭關係,企業往往必須採取動態管理策略,策略甚至因地區而異,或混合運用」。
策略調整 重整經銷模式
他特別以宏碁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營銷通路變革為例,宏碁中國一度想效法戴爾(Dell)電腦,試著做直銷,但因怕影響既有經銷商的權益,無法放手去做。為了管理上千家經銷商,宏碁配備400多名員工,但因本身沒有物流系統,績效一直難以提升。
為急起直追,總經理賴泰岳在接受大陸電視專訪時指出,2005年起,宏碁中國調整通路管理策略,採取最適當、成本也最低廉的新經銷模式,「只做經銷,不做直銷」,當年第四季開始,銷售明顯成長。
有人以為這是因為宏碁打出人民幣4,990元的低價筆記型電腦所致,但賴泰岳指出,其實根據銷售統計,這款產品賣得最差,反而是6,000到8,000元的筆記型電腦最熱賣。
通路策略變革後,宏碁把全中國市場交給全球最大的PC經銷商Ingram及全中國最大、聯想分拆出來的神州數碼來代理,透過其強大的經銷網和物流平台,把「經銷業務外包」,原有的103家大經銷商則維持,二家總代理的運作並不影響他們的利潤和權益。這些經銷商再去經營上千家二、三級的經銷商。
各展所長 布建綿密經銷網
賴泰岳指出,新經銷模式最大的創新思維,就是把自己不擅長的「錢」讓別人賺,大經銷商擁有物流平台、資金運轉能力,所以宏碁本身不用負擔這方面的資金、物流和人事成本,反而「可以」少賺,只要有2%到3%的利潤即可,不但通路管理人員可由原來的400人降為200人,隨著產品增加,通路成本也會再降低,最重要的是,市場占有率由原來的第九名,一路躍升為第四名,僅次於聯想、戴爾及惠普。
反觀戴爾,雖是做直銷,但每個銷售的環節都必須投資,隨著業績成長,營運成本也會上升,所以戴爾也必須維持7%以上的利潤率。
長期研究大陸3C通路變化的蔣青雲分析,「宏碁中國的這二大代理經銷商,各有所長」,Ingram的經銷網偏重大都市,神州數碼長於二、三級城市的布局,二者整合,就成一個完整綿密的銷售網絡。
除了宏碁,各家領導品牌通路策略也競相變革。例如聯想原來和惠普一樣,也做分銷,但自己賺得不多,也難以掌控大經銷商,所以轉而祭出利潤,全力扶持二、三級經銷商,同時也把市場切割成小區塊,以制衡大經銷商體系。
至於以直銷見長的戴爾,雖然自己掌握大客戶,但在大陸也碰到困難;部分系統整合公司,集合小訂單為大訂單,向戴爾訂貨,其中部分自用,部分則透過3C賣場轉售牟利,這種灰色通路的衝突,固然不違法,卻違背戴爾的銷售原則,戴爾不得不採取法律訴訟,結果卻輸了。
由於經常要處理這種狀況,讓戴爾頗為困擾,現在也開始在大陸兼營分銷。惠普則是經銷、直銷雙管齊下。
不但大電腦業者紛紛回頭走經銷制度,一度是中國大陸最大手機業者的波島,原來發動千人千店工程,派出上萬人到大陸二、三線城市拓展銷售通路,剛開始銷售不錯,但因二、三級城市手機更新迴轉慢,再加上手機利潤滑落,波島改弦易轍,集中在更新速度比較快的大城市發展營銷,通路策略大轉彎。
通路管理 反映企業管理能力
波島一方面把各區市場交給大代理商經營,採取包銷制,原來分散各處的營銷人員歸建,再轉租3,000人給摩托羅拉,TCL也是如此。
蔣青雲指出,「通路管理其實反映企業外部管理能力的高下」,在企業價值網絡化、企業競爭國際化及企業邊界模糊化的趨勢下,這其中牽涉企業品牌市場價值、在國際化競爭價值鏈中的地位,以及跨領域的經營掌控與資源運用整合能力。
通路也是企業邊界的一種,戴爾透過直銷突破邊界,直達消費末端。宏碁透過二大經銷商擴大企業邊界,同時保留對一級商的調控,其用意也在突破企業邊界的限制。
他進一步分析,通路管理結構改革,主要用意在提高競爭優勢,其中包括通路成本降低(以規模經濟取勝,economic of scale)、建立差異化的通路關係(以範圍經濟取勝,economic of scope)以及速回應市場的速度(economic of speed),此即所謂的3S。
例如戴爾一台電腦的價格比IBM的低15%,它的優勢來自交易成本較低。宏碁自己管理上千家經銷商時,交易成本居高不下,與二大經銷商合作,雖然讓出2%的利潤空間,卻可節省200人的人事成本與繁瑣的經銷商交易管理工作,交易成本實質上是大幅降低的。
與通路商關係的差異化,對製造商的市場競爭力也關係重大,「通路關係實質上就是顧客關係」,蔣青雲說。
目前中國大陸的家電業者包括康佳、TCL、長虹等,莫不全力與3C通路霸主國美打好關係,以爭取更好的上架條件與通路曝光。知名的空調業者格力電器,則是一個負面教材;2005年格力與國美關係陷入僵局,國美往往不經其同意就擅自降低格力產品的售價,格力與其談判破裂後,國美不再進貨,格力空調的銷售業績大受影響,轉而與江蘇的通路商蘇寧結為親密夥伴。同時,為防止被通路剝削,格力自行在大中城市設空調專賣店,但成效不佳。
在市場回應速度方面,通路通常是主導者,廠商如何爭取通路的配合?家樂福這二年在大陸市場推行「戰略供應商」策略,針對準時供貨、配合度高的供應商,提供優惠貨架及銷售資訊回饋等服務。
相對的,當通路過度剝削廠商時,單一廠商無力反抗,往往也必須透過整合,才能使通路快速回應調整;2004年上海包括主要零食供應台尚等在內的11家瓜子廠商,為抗議家樂福收取的上架、廣告費用多達十餘種,瓜子利潤大多進入家樂福口袋,而聯手宣布停止供貨給家樂福。但光是這樣還不足以左右通路,所以零食廠商進一步聯合水產協會、冷凍食品協會,由於廠商整合程度愈來愈高,最後家樂福只好讓步。(上)
【2006/10/0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