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日 星期日

趨勢觀察》改變 從這裡發生…

■ 溫肇東
最佳的未來預測就是去創造它。
──彼得.杜拉克
台灣近來討論的議題很少超過2008年,沒有歷史感或淺碟子一直是台灣共通現象,不論對過去或未來都看不遠。以商管學院來說,似乎沒有人在教企業史 (Business History)。
最近政大積極籌備台灣企業史研究中心,希望能集合社會、歷史、經濟、商學的老師,對台灣過去50年的產業經驗,從企業史的角度,透過較有系統的資料收集來研究與解讀,自己來述說自己的故事,給後代的子孫了解先人創辦與經營企業的足跡及成就。
同樣地,我們對未來的想像也太少了,才會說出2015所得倍增之類的話。先不說倍增的算數邏輯,1.5萬與3萬美元的經濟內涵與生活方式要有多大的質變,這些變化在七、八年間能調整過來嗎?
老年化、少子化雖是常被提到的未來情境,但是我們很少能比較全面地從人口、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去想像勾勒未來。
日經BP社最近就出了一份2006到2020年的未來預測,從全球的政治、經濟、科技,到日本的人口、社會、產業作了全貌的預測,在台灣有多少人會對這類資料有興趣,且願意付錢?科管所一向對新興或未來的探索勇於嘗試。
在1999年網路極盛時代,我和政大校長吳思華(當時剛擔任商學院院長)曾找了七家創投公司,請他們贊助成立「網路築夢學園」,協助那些想在網際空間逐夢的人,培訓他們撰寫較像樣的營運計畫書。沒多久之後,網路泡沫化,我們就停掉這個計畫。
今年重新出發,我們希望一秉過去對新鮮事物探索的好奇,結合「創新與創造力中心」從人文、生活及社會脈絡的取向,集合一些對未來各種議題有興趣的業界人士,共同來想像未來,探討未來的經營模式。原贊助者也都非常支持,實驗比較前瞻性的產學合作模式,我們將此一平台稱為「未來發生堂」。
2006的7月19日推出第一場「未來的音樂產業經營模式探討」引起很多迴響,9月30日將推出以「當閱讀遇到數位」為題的第二場活動,討論數位技術會如何衝擊內容的創作,作家編輯的功能有多少會交回給電腦,收尋,部落格又如何衝擊內容的產、製、閱讀載具、發行及流通,亦即會如何影響讀者的閱讀介面。如果內容向音樂不易賣錢,又該綑綁哪些服務才能收得到錢?
Google台灣研究所所長簡立峰博士及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潘天佑,將先談他們正在發展中的技術,可能對閱讀造成什麼衝擊。出版及內容業者再與EMBA同學互動,就內容、閱讀情境及通路服務深入討論,預期會有很精采的成果。
未來發生堂將繼續對未來的生活脈絡做各種想像與探討,未來的很多事情可能會在這裡討論過,變化轉變,可能就從這裡開始發生。(作者是政大科研所所長)
【2006/10/0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