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4日 星期三

李鍾熙專欄》發明家眼中的科技創新

【經濟日報/李鍾熙】
創新(Innovation)是企業生生不息的原動力,也是知識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究竟創新的源泉從何而來呢?這是一個幾經反覆討論卻難有答案的問題,上星期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舉辦的未來科技研討會中,幾位國際知名的發明家有一番精彩的論述。
不易滿足於現狀
首創線上購物網站Priceline.com,個人擁有上千項發明的華克(Jay S. Walk-er)認為,創新者具有不易滿足現狀的特質,他們標準高、對周遭事務敏感、善於發掘問題,從而引發各種不同的新構想。
會說故事的能力
創新者另一項特質是有說故事的能力。會說故事的人有想像力、能深入淺出、可以在複雜的科技迷宮中找出差異及連結。他認為創新往往是一種連結和溝通,因此鼓勵大家訓練自己能在三分鐘內清楚敘述自己的想法。
研究並不等於創新
諾貝爾獎得主MIT生物學教授夏普(Phillip A. Sharp)看到實驗室裡有許多努力的研究人員(researcher),但他們未必是個創新者(innovator);研究人員能依學理進行試驗及資料分析,深入探討前因後果,創新者卻不一定需要有科技專業,可以是研究人員,也可以是行銷人員,他們往往能提出不一樣的問題及解決方案,並且能將其付諸實施。
青少年的好奇及叛逆
全球網路即時傳訊ICQ的創始人葛芬格(Y. Glodfinger)認為創新者不論實際年齡多大,總有著青少年(teenager)的好奇及叛逆性格,勇於嘗試、不害怕標新立異,這樣的心境有助於找到新出路。
多元開放的文化
摩托羅拉公司技術長渥理爾(P. Warrior)認為創新是一種習性,愈習於嘗試就愈不怕失敗,而成功的創新也會孕育更多的創新。他以自己的經驗說明,除了個人特質外,環境及團隊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引進多元開放的文化,可積極促進創新。
對社會的使命感
MIT創業開展計畫主任卡迪爾(I. Quadir)曾經成功地協助開發中國家,運用科技改善飲水、供電及通訊等問題。他認為,對社會強烈的使命感是他創新的源泉,而各國環境的差異及問題的急迫性,也提供了一個不同思考的空間。
從上列這些發明家的論述,不難發現,許多創新的要素,並不是目前台灣的生活及教育體系所能孕育培養的。我們重視科技數理專業,卻忽略培育發掘問題的能力及熱誠;我們注重團隊紀律及一致性,卻不鼓勵個人特質的養成及發揮;我們或許有許多傑出的研究人員,可是卻未必有能突破格局、勇於冒險的創新者。
近年來,國內教育已逐步改革,開始鼓勵個人特色及多元化發展,對於創意及創新也比過去重視,這是個好的開端。
面對全球化的激烈競爭,台灣過去代工的優勢已逐漸喪失,亟需以科技創新來帶動產業升級,這幾位國際發明家眼中的創新,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
(作者是工研院院長)
【2006/10/0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