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好書導讀》全面移植豐田DNA

■ 湯明哲
書名:實踐豐田模式(The Toyota Way Fieldbook)
作者:傑弗瑞‧萊克(Jeffrey K. Liker)、大衛‧梅爾(David Meier)
出版:麥格羅‧希爾
高明的企業有高明的做法。成功的企業是人人稱羨的對象,我們總想從成功的企業那兒學到經營方法,因此,常常有書號稱某某企業是多麼成功,例如麥肯錫、惠普(HP)、高盛(Goldman Sachs)、沃爾瑪(Walmart)、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3M、奇異(GE)、日產(Nissan)等,都有專書解析它們當年如何成功。
只是大多數解釋企業成功的書都是瞎子摸象,無法窺知全貌,即使作者是當年的執行長,也難免有主觀的成分來說明成功的原因。
從社會學角度切入
有別於上述書籍,本書作者從社會學的角度切入,對豐田的成功做了全面的剖析,發現豐田的成功不是靠藍海策略,而是在紅海中殺出了一條生路。從基礎做起,一滴一點的改善,不斷學習,創造出了長久的競爭優勢。
本書作者在上一本著作《豐田模式》中介紹了豐田經營的原則:精實。其實精實就是實實在在的與時俱進,講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有層次高低之別。高明的公司拳拳服膺豐田的經營哲學,再將作業流程、人員流程統統轉移;中階的學到豐田的實務、做法,但缺乏豐田的哲學;而低階的只有學學豐田的口號,皮毛式的實施一些豐田的做法,但行之不久,就執行不下去了。
這本厚達500多頁的書籍,就在闡示豐田管理的哲學,進而詳實說明如何將豐田的實務移轉的其他公司,書中有許許多多案例,都是移轉豐田實務的最好教材。
只要讀者仔細研讀,就會發現本書作者具有和豐田一樣的精神:鉅細靡遺、注重細節。雖然在短期間內要有全面的了解並不容易,但如果真的掌握豐田精實的精神和做法,對經營公司將有莫大的助益。
豐田的管理和其他公司最大的不同有下列幾點:
採利害關係人概念
首先,豐田採取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的觀念經營公司。這和資本主義下的股東利益極大化互相衝突,如果公司追求股東利益極大化,在景氣不好時,為增加利潤,使股價上漲,公司往往進行裁員、節省成本的方案。因此,在景氣不好時裁員成了天經地義的事。
這種思維下的勞動契約,是無法考慮所有情況的契約(Incomplete contract),為彌補正式契約的不足,還需要一些潛在的默契(Implicit contract)。努力工作的員工不應被解雇,就是屬於廠商員工間的潛在合約,這樣,員工才會努力貢獻;反觀裁員破壞了這個潛在默契,對公司長久的發展會有不良的影響。
豐田從長久的角度來經營,認為不能只追求股東利益極大化,還需要照顧供應商和員工的利益。由於有長期的潛在默契,供應商和員工才會投資自己,最後創造供應商、製造商、員工三贏的局面。
講究全員學習
其次,一般公司認為只要想出一個藍海策略就可以長治久安,因此貪圖短期利潤,殊不知公司長期經營要靠文化,管理哲學才能基業長青。而公司文化、經營模式、經營流程、人員流程全部環環相扣。因此要移植豐田制度,必須全套轉移,如果只是移植生產流程,沒有價值工程,也沒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和工夫,移植是不會成功的。
再者,豐田講究的是全員學習。思考如何精進,從下而上,滴滴點點透過建議制度,逐步改善,而且數十年如一日。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當然比不孜孜沽沽改善的公司進步,積數十年的心血,當然遙遙領先對手。這種堅持是最難學到的一點。
相信很多公司都想移植豐田的DNA,但要改變現有的DNA,就得全面移植,否則不能持久。
例如書中提到多次的汽車零件公司Delphi,在2005年宣布倒閉,即是未全面移植而失敗的例子。所以要移植豐田實務只是必要條件,還不是充分條件。
(作者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企管博士,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教授)
【2005/12/1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