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4日 星期三

管理趨勢》馳騁神州 掌握機先

■ 梁定澎
目前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有兩個,一個是資訊,與通訊科技的進步帶來經營模式的創新,另一個則是中國市場的快速成長與開放,整個世界經濟的運作模式正環繞著這兩個軸心在迅速的轉變。
台灣的管理教育,長期以來對資訊訊與科技的變化,掌握不錯,但對中國市場的探討則非常不足。
今年初美國管理教育的專業學會AACSB在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評鑑時,南加州大學的Gupta院長就問到:「你們離大陸這麼近,如何在課程中反映中國大陸市場的因素?」
仔細想想,除了自認是同文同種之外,台灣管理教育對大陸或港澳企業的經營與管理方式,確實瞭解很少。
許多台商以有限的知識,冒著很大的風險,繳昂貴的學費來吸收一些經驗。燦坤在3C通路的失敗和許多台商變台流的故事,都是現成的例子。
深化知識 避免經營風險
中國大陸這個市場不但跟台灣不同,與美國也很不同。最近在美國非常成功的Dell直銷模式,在大陸卻踢到鐵板,市場成長不如預期。同時卻可看到許多大陸的企業家,迅速躍上國際舞台。
因此,如何在國內管理教育中,強化中國的元素,是世界各國的風潮,也是國內管理教育目前亟需加強的工作。
隨著中國大陸市場開放的另一個趨勢是,兩岸三地及東南亞市場的快速整合,東協加上中國與日本的新經濟圈,正快速形成。國內赴香港上市的公司日益增加,但是許多掛牌公司對香港的資本市場並沒有真正的瞭解,因而鎩羽而歸。
兩岸專家 提供經驗借鏡
如何掌握兩岸三地的資源建立競爭優勢,是企業必然要面對的課題。
針對這樣的趨勢,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及長庚大學合辦的亞太EMBA班和經濟日報合作,特別推出「兩岸經貿論壇」。每月邀請香港或大陸的學者專家,與國內的專家及CEO們,針對未來中國市場的發展與兩岸三地的整合,進行多邊的對談,提供台灣學界和企業人士全方位的思維,進而瞭解大中華經濟圈的變化。
首場座談會即邀請花旗集團中國投資公司執行董事Gordon Lam,以他香港中文大學MBA的背景,在大陸20年的經驗與心得,看大陸金融業的發展,值得期待。
(作者是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博士,國立中山大學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Email: tpliang@mail.nsysu.edu.tw)
【2005/12/1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