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8日 星期四

工作智慧》職場通關密碼

■ 吳若權
職場實現工作人的夢想,同時也開啟新的夢想。
33歲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33歲之後,從我辭去微軟公司直效行銷部門經理職務那天開始,我真心認為自己退休了,只是用另一種方式來經營退休生活。
33歲之前,我對職場生涯的夢想,就是擁有一份「挑戰能力與想像力」的工作,我希望進入一家擁有領導品牌的大企業,那種品牌具有影響力、也能學到很多技能的公司,要不然就投入某個新興的行業,在所有人都還在猶疑觀望的當下,去開創新局,創造歷史。從小就喜歡創新與冒險的我,深深知道自己必須在一個不斷接受挑戰,努力學習,一直成長的環境,才能維持生命的養分。我想要散發我的熱情,累積能量,在工作上。熱愛工作,把工作當作生命的一部分。我的工作歷程中經驗的故事,像是寫成了短篇的長篇小說。
工作一直呼喚著我。我想要掙錢、想要工作,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迫不及待等大學畢業,一入伍就開始計畫未來,天天數著還有多久可以退伍。
在我看來,人有兩種,一種人從來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經過漫長時間的摸索、追尋、嘗試、放棄又從頭開始,尋尋復尋尋終於找到了最愛,或者一輩子懷才不遇。還有一種人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鋪展在面前的是一條經過事前篩選之後、變成沒有選擇餘地的路。
我屬於後面這一種,即使路程中有千迴百轉的曲折,也有上天下地的探索,但是因為方向明確,所以整個行程變得直接、簡單、明確,隨時隨地都能全力以赴。不,應該說是拚了性命去做。
喜歡和「人」有關的工作
高中以後,我開始對自我有所認知,慢慢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的人。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過,大多數人被問到自己的能力時,不是一臉茫然,就是誤判了自己的主導特質。回想起來,我是一個特質鮮明的人,高中開始,便展露出「諮商者」的天分,經常扮演同儕的顧問。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找我傾吐心事?我想因為我是個很好的傾聽者,而且絕對保守秘密。我的心思敏銳而細膩,善於觀察人與分析事理,又能夠用同理心理解對方的立場,以對方的觀點去看事情,再幫人解決問題。
我還十分注重溝通,深怕對方對我的言語有所誤解,所以老是問同學「你明白我的意思嗎」、「能不能用你理解的方式,重複講一遍給我聽?」
不過,我知道自己並不是擅長發號施令的領導者,我喜歡穿著制服站在人群當中,尋求一種「和大家都一樣」的安全感。
這樣的特質讓我每一個學期都被選為學藝股長,當班長的幕僚而不是班長;這樣的特質讓我在大學的志願表上,只填了三種科系:企管、政治和社會。因為我猜想這三個科系都是和「人」接觸面最大的,我喜歡做和人有關的工作,幫助人解決問題。念大學不就是讓人更有能力去選擇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也許我的家境太拮据而我也太務實,不允許我對大學有太多現實之外的非分之想,比如寫小說、畫畫、流浪天涯等等。結果聯考放榜,我考上了政治大學。
「第一夜」的影響
進入企管系,我果然如魚得水,好像莫札特碰到了鋼琴,我的頭腦完全開竅,加上認真念書,成績扶搖直上到都忘了自己曾經是個高中落榜生。我的筆記本總是在同學間流轉,甚至被教授拿去影印,作為下一年度的教材。考試前我常常找不到自己的原版筆記,只好拜託同學拿影印本再去影印一份。一直到現在,我的大學同學對這份「筆記之恩」都還念茲在茲,對我十分友善。
同樣的特質在我準備進入職場時,也發揮了影響力,促使我依照自己的標準和能力,主動選擇想進入的企業。
有一個故事叫「小護士的第一夜」,很多人以為是個黃色笑話,其實它講的是小護士由誰帶領擔綱大夜班的「初夜」,對她往後的職業生涯影響至深。
人生的第一個工作往往是一個人未來的序曲,如果踏入一個不懂管理、觀念老舊、格局不大的公司,人生的路往往也跟著走窄了。相反的,社會新鮮人進到一家制度化、具有良好品格的公司,可以學到的是規矩、禮節、風範以及應對進退有度,我認為這些比擁有什麼能力都重要。
帶著這樣的信念,我出發敲開職場的大門。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其實,我這麼努力》)
【2005/04/2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