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6日 星期二

提升專利實力 迎戰跨國侵權訴訟

■ 記者李娟萍/台北報導
今(4‧26)天是世界智慧財產權保護日,中華保護智慧財產權協會日前主辦「由東元夏普案談智財權與廠商國家的競爭生存價值座談會」,從個案發生的事實與法律爭議點,深入探討智財權與市場競爭相關議題。
主持人:魏憶龍(中華保護智慧財產權協會會長)
與談人:李 鎂(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一組組長)
謝銘洋(台灣大學科技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詹文男(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主任)
江東林(歐洲商務協會智慧財產權委員會主席)
謝穎昇(東元電機公司董事會法務室執行顧問)
紀 錄:記者李娟萍
攝 影:記者黃義書
跨國企業動輒對我國廠商發動專利戰爭,其目的已不僅是為了索取損害賠償或授權金,而是阻礙競爭對手進入,維護自己的市場占有率,面對爾虞我詐、詭譎多變的商場侵權訴訟,我國廠商亟待提昇智財權的質與量,擬定專利策略,以因應對手的挑戰。
東元和夏普的專利侵權案,從去年6月夏普向日本東京地方法院聲請假處分後方興未艾,4月12日東元日本子公司再以夏普違反不正競爭防止法為由,向東京地院提起訴訟,顯示跨國企業利用專利興訴,以時間和金錢的消耗戰打擊競爭對手。
由中華保護智慧財產權協會主辦、經濟日報協辦的「由東元夏普案談智財權與廠商國家的競爭生存價值座談會」,邀請產官學界探討智財權與市場競爭相關議題。
魏憶龍表示,台灣企業從技術追隨者,逐漸發展為技術主導者,並且開始以自有品牌,走入其他國家的市場,與先進國家的廠商,發生競爭和利益衝突,我們發現,本來在智財權保護上,透過訴訟是一保護的有利工具,現在卻是刀之兩刃,變成打擊對手的工具。
謝穎昇表示,企業以專利興訟,其目的已經不單純是要求權利金和損害賠償而已,在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法律規範和道德高度制約下,背後還隱藏著現實的商業競爭動機。企業發動專利戰爭的目的,除要保護其專利權外,也要鞏固市場,甚至利用專利手段,來擴大市場占有率,專利制裁早已成為商業競爭一大利器,擁有專利優勢的市場競爭者,運用專利法、關稅法等救濟措施,以維護專利之名,發動商業競爭為本質的專利戰爭,戰火早已從上游供應商間的互告專利侵害,一路延燒到各自下游廠商。
詹文男說,東元夏普案只是一個事例,兩企業的興訟本質,主要是競爭的因素,台灣產業走到高度工業的水平,與先進國家直接競爭,台灣廠商從生產低成本產品,發展到今日的上中下游整合,與先進國家的企業產生利益衝突。舉例來說,過去20幾年,我國筆記型電腦的自給率,不到5%,現在卻接近50%,重要的零組件已可以自給,已牽涉到先進國家及企業的利益。
謝銘洋則認為,從國際智財權保護的趨勢來看,政府要保護智財權,也要促進本國產業的發展,因此,一個國家開放的程度,攸關智財保護程度的考量,但每一個國家,都是國際社會的一份子,遵守國際規範,是一基本遊戲規則。
謝銘洋表示,以前是外國廠商到台灣告台灣廠商侵權,因為台灣是製造廠商,慢慢地,台灣廠商的技術提昇,商品輸出到國外,且是以自有品牌進入外國市場,外國廠商對我們的防衛心會更強,如果只用代工,感覺還不是這麼強烈。東元夏普案基本上的策略,就是夏普希望將東元逐出市場,而專利是一有利的武器。
江東林則表示,台灣企業有信心,對外國企業提出法律上的反擊,是一個好現象,從美國、日本的專利申請件數來看,美國是第一,日本第二,歐洲企業排名第三,台灣廠商已排名第四,專利實力的提昇,有助於台灣企業對外跨出步伐。
【2005/04/26 經濟日報】

李鎂:把專利變鈔票 走向精緻化
■ 記者李娟萍/台北報導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一組組長李鎂表示,政府已完成健全智慧財產權法制環境的階段性任務,現今政策重點是如何促使智財權精緻化,將智慧財產換成鈔票,協助國內企業一起搭上21世紀的知識富貴列車。
李鎂表示,台灣的智財權法制,已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TRIPs要保護智財權,但其權利的行使,亦會造成技術使用不便,如何給予權利,如何限制權利,需要做一權衡。
李鎂表示,台灣廠商對於外國企業提出的專利訴訟,已意識到要反擊,因為這是告訴消費者,台灣廠商沒有侵權。例如台灣的腳踏車產業,技術能力很強,但台灣的中小企業不習於打官司,被告時又不會防禦,因此,這些廠商跑去找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希望行使權利,去告別人,希望政府借錢給他們。目前中小企業處已訂有國際訴訟貸款要點,中小企業可以向該處請求跨國訴訟貸款。
李鎂表示,台灣產業從勞力密集,發展到腦力密集,打專利官司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以此手段,讓對方喪失的競爭力,會大於自己所受到的損害。
但是台灣現在倒底是屬於開發中國家,或是已開發國家呢?李鎂表示,如果台灣企業屬於技術多,那要靠專利增強保護;如果屬於技術少,要朝向抑制專利保護方向,這個標準很難判斷,不易區分高度或低度保護。
根據智慧局的統計,台灣的專利在美、日等國的申請專利數,已連續幾年排名第三、第四名,廠商提出很多申請案件,就量來講,已達到相當效果。但2002年台經院有一知識創造競爭評比報告,卻發現台灣的專利,多不是核心專利。
李鎂認為,健全台灣智財法制環境,鼓勵大家申請專利的政策,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就智慧局來看,未來如何促使智財精緻化,把專利變成鈔票,變成商品化,甚至買賣專利,進行轉讓及授權,以專利作價,企業併購時,計算專利的價值,甚至以專利融資及質借,建立鑑價制度等,均是有待產官學各界共同解決的問題。
【2005/04/2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