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30日 星期三

【聯強EMBA】知識與常識

聯強e城市 杜書伍 2006/8/18
在知識經濟時代,對知識的追求成為個人、企業普遍的認知與渴望。「知識」之外,還有一個名詞是「常識」,兩者差異僅在相對的普遍性不同而已,常識是大多數人都知道,是每個人必備的基礎,而知識卻只有少數人才懂。因此,掌握知識的少數人得以憑藉知識來產生差異,創造出個人難以被取代的價值;在一個行業當中營運的企業可能很多,但是卻只有少數的企業能佔有獨特的市場地位,其原因也在於,能夠運作的公司都擁有該行業內的「常識」,但只有少數公司擁有獨具的知識(亦即know how),於是產生競爭力的差異。
所謂「隔行如隔山」,某個行業裡頭大家都知道的「常識」,對業外的人來說,往往都是非常特別的「知識」。一個剛入行的新鮮人,從業外走進業內,只要稍加用心,通常都能快速地大量吸收業內的「常識」,但這些常識對這個新鮮人而言,卻往往看起來都是「知識」(因為他是以業外的角度來看)。事實上,在某一項專業裡頭,幾乎有百分之八十都屬於「常識」,該領域裡頭的每個人都會,只有最後的百分之二十,才是真正的「知識」。而一個剛入行的新鮮人,很可能前兩年所學到的都只是該行業的常識。但是,有些人在學到了業內的常識之後,卻誤把常識當知識,覺得自己已經懂很多了,已經是專家了,不知不覺中開始自滿,停止了持續鑽研成長的腳步,能力因此不再提昇。這是許多人學習上常有的迷思。
光靠常識的人,猶如只有一招半式,應付一般性的運作尚可,有時也可以運作得很熟練,但是,針對每一次應用時可能遇到的細微不同,卻不見得能精準地拿捏每個環節該使幾分力、該如何變通,執行起來也就容易有隔靴搔癢之憾,好像做了,卻又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如果不能破除這個學習上的迷思,一個人將永遠無法掌握專業的精髓,即使經過很長的時間,能力依舊停留在初學者的層級,此時再來一位新人,只要稍加訓練,就可以很輕易地把他取代掉。
舉例來說,規劃促銷活動以增加產品銷售,這是產品行銷的「常識」;但如何針對特定的客戶族群精準的規劃促銷內容配套,使得投入的資源集中用於激發潛在客戶的採購意願,則是「知識」,這也反映出一位產品經理的火侯與功力。又好比call center的人員,懂得如何與客戶適當應對,讓客戶感受服務熱誠都只是call center人員的「常識」;但如何從客戶過去的互動紀錄掌握客戶的採購特性,從客戶的語氣、用語「讀出」客戶當下的採購意願有多強,或是其面臨問題的關鍵點為何,則是call center人員應追求的「知識」。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家公司在長年的經營之下,往往創造、累積了許多獨有的知識,成為一家公司最重要的競爭力來源。但由於這些知識是內部相關運作的大多數成員都知道的,在公司內反而成為一種常識,也由於這些知識在公司內很容易取得,因此經常讓人輕忽它的價值,誤把知識當常識,不知深度體悟、善加利用,殊為可惜。
由於知識與常識之間僅是相對普遍性的差別,因此,只要知道某一項知識的人越來越多,則這個知識就會變成常識,在行業裡頭成為運作上的必備基礎,而不再是少數公司獨具的競爭力來源。事實上,所有的知識都在不斷地演變成常識,尤其資訊傳播工具的發達,使得知識演變成常識的速度加快,少數人寡占某項知識的時間隨之縮短。在這種情形下,一家公司勢必要持續不斷地產出新的知識,才能夠維持住既有的競爭優勢與市場地位,甚至擴大競爭優勢。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從基礎環境著手,營造出一個可以不斷創造新知識的文化與環境。
對一般人而言,個人獨立創造知識的難度很高,因此,融入好的文化與環境,在集體激盪之下加速汲取知識,並且共同創造知識,成為個人維持競爭力的關鍵。一旦無法融入好的團體,甚至脫離好的團體,吸收新知的機會便相對減低,很容易就喪失優勢,此為身處知識經濟時代的每一位工作者容易忽略之處,值得格外注意。(Y3040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