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0日 星期四

德國新經濟政策成效可見

工商時報/工商經營報/經營知識/D3版 黃河明 2006/8/10
政府與民間集思突破困境所推出的許多新政策,開啟它走向國際、發展科技的新道路。
我剛從歐洲旅行回來。其中在德國停留的3天,正好適逢世界杯足球賽的盛況。世足賽同時在6個城市舉行,規模空前,也讓大家對於德國這次的主辦能力予以高度肯定。加上德國的球隊頻頻獲勝,一時間德國人對於國家前景的熱愛,讓其疲軟的經濟成長,似乎也可看到發展的新契機。
德國這個歐洲最大的工業國,由於各種原因,正面臨了經濟成長緩慢的轉型關鍵期。德國的經濟過去受惠於該國的優秀技術研發和製造能力,表現有目共睹。但是隨著許多開發中國家,陸續吸引了製造業的大量投資,加上德國國內的工會力量不斷強大,讓外國投資卻步之餘,也漸漸轉移到鄰近的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家了。
另外,德國更面臨了人口老化的問題,並可能會在未來20年內造成德國經濟力逐漸衰弱。有專家便認為,人口結構對德國的經濟成長的深遠影響,僅依靠移民將無法解決問題,必須採取更積極的人口政策,如提高出生率、創造第二就業市場等等,同時建議將退休年齡提高到65歲,讓工作者的負擔減輕。
德國在具有社會思想的女性新總理梅克爾的領導之下,似乎也出現了一些新曙光。他們原來在新興工業國的競爭之下,產業外移嚴重,加上工會和工資的問題,讓許多跨國企業的投資卻步。但是其政府與民間集思突破困境所推出的許多新政策,據我觀察也已產出初步成效:
1.積極發展科技
他們認為低附加價值的製造業外移,是不可扭轉的趨勢,所以更積極地發展科技,讓德國獨有的優點可以創造舉世無雙的競爭優勢。德國原來就在機械、光纖跟化學上有很堅實的基礎,現在更努力地把這些研發成果運用在產業上,並以創造高收入工作為目標。
2.成為國際市場中心
除了足球賽之外,德國也積極爭取各項展覽和國際性活動到德國舉行,在訓練國際經營人才上不移餘力。我這次訪問所接洽的德國人的英語能力,普遍比過去進步很多,他們決心走向國際的做法,值得我們參考。
3.企業與學校的合作
過去德國就以學徒制的教學聞名於世,現在更可看到許多成功的德國企業合力設置研究所,並與優秀的大學策略聯盟,加強將學術界的成果,轉換成企業的實際成效。這種種做法有點類似台灣工研院扮演的角色,但是德國有許多是由民間主動出資成立,力量不容忽視。
由於以上的努力,德國似乎正逐漸脫離經濟停滯的困境,值得我們觀摩與學習。
(作者為悅智全球顧問公司董事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