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16日 星期五

管理省思》忠誠度≠貢獻度

■ 吳鴻麟
1980年末期,時值台灣經濟起飛,股市一舉衝破3萬點,我剛從軍中退伍,幸運考進一家薪資福利優渥的民營金融集團。進公司後我發現只要安安穩穩地待到退休,縱使表現平平,升到副理應該沒問題,退休可以領個500萬元。以當時定存利率10%計算,每年利息收入就有50萬元。
因此,早期加入這家集團的前輩,從來沒有「換工作」的念頭;除了零星幾位員工,因為犯了挪用公款的「天條」而被開除,公司從未資遣員工。
服務兩年半後,我因為考上研究所,放棄人人稱羨的工作。學成後,在幾位老長官的邀約下,十幾年中間,換了三個工作。
當我向第三家公司請辭時,總經理約見慰留我,最後告誡我:「你有多次轉換工作的豷前科豶,以後別人會對你的豷忠誠度豶打問號,最好三思!」
時值2000年初,歷經網路泡沫化及亞洲金融風暴衝擊,許多公司因經營不善倒閉,金融機構逾放及呆帳問題浮現,企業紛紛裁員減薪,我服務的公司也剛進行過兩波大規模裁員。
對於轉換工作,我向來只考慮新的工作有沒有學習成長、發揮的空間,並不考慮待遇及頭銜。
當初為了學習新事物,我自願降職減薪到這家公司上班,也因為後來的表現受到肯定,連續兩年晉升,照理講,我在這家公司發展不成問題。因此,這位總經理的善意提醒,的確讓我有些猶豫。
最後,因為下一個工作有更多的學習成長機會,我婉謝了總經理的慰留,並以一席話成功的說服他。我向他說明:「現代的企業不同於往昔。以前講終身僱用制,只要員工忠誠地服務到退休,企業就會照顧員工一輩子。傳統產業多屬製造業,員工的產能差不多,技術相當的員工,貢獻度差異不大。因此,忠誠度確實是公司衡量要不要終身照顧員工的條件。但現在的金融服務業,是否仍應以傳統的忠誠度思維作為用人考量?」
「我認知的忠誠度,是員工在職的每一天,有沒有善盡職責,發揮自己的能力,幫公司創造最大的利潤,成就自己對公司最大的附加價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個員工便對公司忠誠;如果員工整天混水摸魚,甚至到處搬弄是非、製造麻煩,縱使他決心在公司待一輩子,公司願意因為他的忠誠度而承諾保障他一輩子嗎?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事實上,在歐美國際性企業,執行長、財務長、營運長人來人往,習以為常。可能因為績效優異而被高薪挖角,也可能表現不佳而下台走人,但忠誠度絕對不會是升遷的主要依據。連日本也很少談終身僱用制。
身為現代上班族,要讓自己成為不可取代的員工,靠的是「貢獻度」,而不是「忠誠度」只有自己才能保障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公司。
(作者是第一保代總經理)
【2005/09/1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