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5日 星期五

逆境才是真正學習成長的機會

張澱文/財經議題作家

 順境的人生人人會走,只是速度快慢而已;人一定要學著走逆境,而且愈年輕愈好,因為逆境才是真正學習成長的機會。

 When things are going your way, the sky is the limit. However, 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that's when the real challenges and learning emerge. Moreover, the younger you are when confronted with challenges, the faster you'll mature.

 郭台銘在創業的七年之後開始和美國人做生意,這時他才比較出原來台灣中小企業的老闆其實是「三頭六臂」,什麼都要會。

 三十年前台灣的時空背景,是「大企業做內銷,小企業做外銷」的環境,所謂「大企業做內銷」,是指許多財團都壟斷了國內市場,反而是資源很少的中小企業必須要能發展出「往外發展」的能力,才能生存。

 郭台銘就舉例,就電子產品市場來說,當時台灣電子零件市場規模不大,中小企業只能往海外找機會,而不管是透過第三者的間接外銷,或是直接外銷,所要觸及的國際貿易資訊及涉外事務流程相當繁多。

 再者,如果公司要購買外國先進設備,也必須和國外單位聯絡,再加上當時外匯也還有管制,進出口業務也需要國貿局核准,中小企業主也要非常了解政府的相關規定。

 「要當一個台灣中小企業老闆和幹部,就得有吸收最新資訊和處理事務的能力。」郭台銘到了美國之後,也比較了台灣和美國中小企業的不同,他發現美國的中小企業就不太需要熟悉國際船運、資金流、貿易法令的規定。

 那時的郭台銘,除了要看工廠、跑業務之外,也同時要精通財經金融等外在環境知識,忙得焦頭爛額;他開始問自己,如果只是要賺錢,需要這麼辛苦嗎?

 「所有營運工作,不因為我們公司規模小就能簡化,反而因為我們規模小,事情就特別繁多!」郭台銘回憶,創業本來就是一條比較難的路,郭台銘雖然早就知道這一點,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中小企業如果還想要繼續成長,更是難上加難。不過,郭台銘也很感謝這一段經歷,讓他日後遇見困難時,會想起當年更差的條件之下還是一路走來,也給了他更多學習的機會。

 曾有客戶要求鴻海在四個月內,從產品設計到完成量產,面對這種情形,郭台銘會親自換上廠長制服,走進工廠生產線,掌握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整整一個星期只睡三小時。

 儘管郭台銘強調CEO的角色是做好「選擇」、「判斷」和「決策」,但他認為領導人一定要以身作則,只要是還沒有克服困難,他半夜一定在場,和員工在一起。

 雖然滿口「語錄」、「三條」,但他絕對是個執行家。先扶正,再放手,是郭台銘要求幹部的做法。但是當事業做到這麼大,還要親自下到第一線打仗,營收上兆台幣的CEO還是會去管產品螺絲鎖得緊不緊,郭台銘所付出的成本效益顯然更高。也或許,他這麼做是為了在關鍵時刻,重新再鎖緊鴻海這個「製造大機器」運轉的螺絲釘。而他多年來是為了理想和興趣做事,永不倦怠,甚至還把工作當成一種「享受」。(本文摘自《解碼郭台銘語錄》,天下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