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發明“電影”:看好萊塢創新與現實之間的角力


湯瑪斯·愛迪生實驗室發明的技術催生出電影,但他對於電影的潛力顯然還有盲點。這個“門洛帕奇的鬼才”(Wizard of Menlo Park)相信,電影應當是每個人通過早期的活動電影放映機單個欣賞,而不是投射到大螢幕上讓許多觀眾聚在一起看。有人懷疑愛迪生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他希 望通過生產和銷售電影放映機來賺錢。斯科特·科爾斯納(Scott Krisner)在《發明電影》(Inventing the Movies)中引用了愛迪生的話如下:

我們生產這種活動電影放映機,銷售情況非常火爆,利潤也很高……假如我們推出大螢幕放映的機器,全美國大概只需十台,就可以讓所有人都看上電影,然後就沒有人再光顧我們的活動電影放映機了。我們還是不要屠殺這只會下金蛋的鵝。

持有這種觀點的並不只愛迪生一人。雖然很多公司都在爭先恐後地奪取競爭優勢,努力尋找創新方法來利用技術,但正如斯科特·科爾斯納(Scott Kirsner)在《發明電影》(Inventing the Movies)一書中所描述的,這一個多世紀以來電影行業卻一直在規避創新和技術進步。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看好萊塢創新與現實之間的角力”, (Hollywood's Epic Battle Between Innovation and the Status Quo),它從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談到斯蒂夫·約伯斯(Steve Jobs),以案例的形式闡釋了在電影行業引入技術變革面臨的困難,因為這個行業一直在小心翼翼地捍衛自己牢不可破的業務模式。

科爾斯納經常在CinemaTech上開設的博客、好萊塢老產業刊物《綜藝》(Variety)等地方提及技術對電影行業的影響。他撰寫《發明電影》這本書,主要就是因收到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邀請,前去參加一個為期一天的閒談而激發的。

四月下月一個陽光燦爛的週六,我驅車來到盧卡斯占地4700英畝的農莊,我不知道除了我其他客人還有誰,但有人告訴人兩年前盧卡斯組織的第一次聚會中,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弗蘭斯西·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都是他的座上賓。我感到緊張不安,我對要求的衣著禮儀也一無所知(可能是“個性十足的休閒服”?)。

在這次會議上,作為“終極創新者”的盧卡斯聚集了許多志同道合之士,探索拍攝電影的創新方法:

與會嘉賓包括領先電腦動畫製作公司皮克斯(Pixar)的兩位創始人埃德·凱特莫爾(Ed Catmull)和約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回到未來》(The Back to the Future)三部曲的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Robert Zemeckis),他還因拍攝《阿甘正傳》(Forrest Gump)獲得奧斯卡獎;來自德克薩斯的獨立導演、攝像師、作曲家兼剪輯的羅伯特·羅德里格斯(Robert Rodriguez),他曾在《罪惡之城》(Sin City)和《墨西哥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Mexico)中完全拋棄傳統攝像機而採用數碼相機拍攝;還有票房之王《泰坦尼克號》(Titanic)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科爾斯納回憶說,盧卡斯在會上講述了“創新者在引入新創意時所面臨的挫折。他們不會受到熱烈歡迎,相反他們得到的只有敵視或冷遇。有時候現狀會戰勝 創意,或者說至少推遲了創意的引入。”科爾斯納在好萊塢的經歷也回應了盧卡斯的觀點,即在創造、發行和放映電影的各個技術創新階段都會遭遇挫折。

《發明電影》並沒有指導大家“如何做”(或者“如何不做”),它沒有針對如何去除電影創新遭遇的阻力提出具體建議,電影創新受阻是電影行業中常見的 現象。但過去對於電影技術進步的看法具有教育意義,任何對電影歷史感興趣,或者想知道害怕固有模式遭到破壞的想法是如何阻礙技術革新的人都可以從中獲得啟 發。

創新派之于保守派

科爾斯納根據對待技術革新的態度把人分為三類:

1.視新技術為機遇的創新派,

2.視變革為威脅的保守派,以及

3.“等到看事情如何發展的”騎牆派。

書中斷定大多數的技術進步都包含著創新派與保守派之間的鬥爭,創新派希望進步,保守派則希望維持現狀。雖然這個鬥爭歷程貫穿著整個電影的發展史,但 閱讀科爾斯納的編年史可以更加詳細地瞭解歷史。雖然科爾斯納指出阻擋每個變革的力量是難以抗拒的,但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新發明順利被好萊塢製片人接受的例 子,譬如斯坦尼康(Steadicam)攝影機穩定器。進步的真正敵人或許不是懼怕技術進步本身,而是害怕新技術會削弱成功的商業模式。大家考慮得更多的 是利潤,而不是電影拍攝和分銷中利用的某個特定技術。

雖然電影業中這種技術進步與現有業務模式之間的衝突數不勝數,但正如科爾斯納所言,這種衝突並不是電影行業特有的現象。“好萊塢或許比其他行業,譬如保險業,要稍微多些吸引力,但它仍是研究任何大型成功行業應對新創意之道的絕佳案例。”

事實上,其他阻礙技術創新的行業還有很多,譬如攝影膠片製造商拒不承認數碼攝影技術的影響,唱片業反對音樂數碼發行方式等。但電影業具有特殊的啟示 意義。電影的製作與發行過程中貫穿著無數的技術。但經濟利益卻使這個行業特別不願嘗試新創意。考慮到每部大片上映帶來的收入,天平正在朝維持現狀的一端傾 斜。科爾斯納的書中貫穿著對新技術可能會破壞原有計劃的擔憂。科爾斯納的書跨越了從19世紀末電影誕生到目前的整個歷程。

保護會下金蛋的鵝

許多電影公司老闆都在竭力保護“這只會下金蛋的鵝”,但湯瑪斯·愛迪生是他們中的第一人。

華納兄弟哈裏(Harry)在默片的全盛時期曾經說過,“誰稀罕聽演員在說什麼?”但收音機的崛起催生出有聲電影,因為音頻技術提高了複製聲音的能力。而且收音機還讓千家萬戶可以直接免費收聽娛樂節目!電影行業必須奮起直追才能與之抗衡。

同樣的,好萊塢雖然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發明了最初的寬螢幕格式,但一直沒有激起電影公司或劇院太多的熱情,這種局面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期才有所改變,因為當時電視機的問世吸引了很多觀眾在家裏收看節目。

隨著電影業的細分程度加劇(複雜程度也在增加),1948年聯邦高級法院判決電影院從電影製作公司分離,於是電影製片人與影院老闆之間的利益衝突也為技術進步製造了更多的障礙。目前仍在緩慢進行的向數碼放映技術轉變就是很好的例子。

電影發行人斥鉅資製作和運輸電影膠片。對於製片商而言,數碼發行方式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將每套影院設備更新成數碼放映估計需要10萬至25 萬美元,這對於任何一個影院老闆來說都沒有太多誘惑力。雖然已有各種方案在製片人和影院老闆之間分攤數碼轉換的成本,但影院老闆對此普遍都不太熱心。如科 爾斯納在書中寫道,“雖然[數碼放映]技術在不斷改善,但由誰來為轉換買單的問題可能會起到阻礙作用。”

這些只是科爾斯納書中生動的例子之一。他的書還探索了所有電影行業的技術進步,從聲音、色彩和寬螢幕的出現到數碼放映、數碼攝像機(無膠片的拍攝),以及全球互聯網業務中使用的新業務模式。

前途未譜的影院

目前寬頻互聯網接入和家庭影院的日益普及給好萊塢的業務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通過檔共用網路非法下載也可能減少發行電影和影碟的收入。但即使是合法 的下載也會影響到好萊塢傳統的業務,因為它給減少“電影發行視窗”造成了壓力,即減少電影首次上映到以影碟、線上等形式發行之間的時間間隔。

雖然藍光等高清格式可以延長影碟的壽命,但許多人都相信數位下載將是未來的趨勢。NetFlix公司的客戶目前是付費購買影碟,然後通過美國郵政服 務遞送。該公司之所以取名NetFlix是因為其創業CEO裏德·哈斯汀斯(Reed Hastings)認為,電影最終可以通過網路觀賞。他在2001年的時候說過,“我們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提供從網路下載的影碟。我們的十年計畫是在 該領域成為全球領頭羊。但要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如何吸引客戶,吸引幾百萬訂閱用戶,他們喜歡在網上挑選電影。這些人就是會下載的客戶。對公 司而言最有價值的就是客戶關係。”

然後就是家庭影院系統的問世。這種價格合理的消費品提供高清晰度的大螢幕影像和多頻道環繞音響,效果堪與電影院媲美,但觀眾卻不用忍受電影院油膩的 地板、昂貴的零食和舉止不雅的觀眾。電影觀眾數量開始減少。科爾斯納引用了下列數位:“2005年總共售出14億張電影票,這是1997年以來最低的票房 數字。”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與美國線上(AOL)的聯合調查顯示,73%的成人選擇在家看電影。

但在這種情況下,或許先進的技術可以解決這個由於技術進步造成的問題。好萊塢電影公司對3D電影的興趣日益濃厚,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希望觀賞3D電影 的體驗可以遠勝即使是最頂尖的家庭影院效果。上世紀50年代好萊塢推行寬螢幕電影就是為了抵抗電視的誘惑,這次也是家庭影院造成的威脅在推動好萊塢前進。

然而許多好萊塢人士都傾向于認為,電影院有著天生的魔力。不論家庭影院的螢幕有多大,環繞身歷聲道有多少,它的魅力都是其他任何方式不能替代的。科 爾斯納引用編劇兼導演奈特·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稱,“電影觀眾有著‘集體靈魂’(collective soul),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去電影院看電影……其他任何企圖說服我們的話都是在撒謊。”

但正如其他對技術進步的諸多懷疑一樣(“誰稀罕聽演員在講什麼呀?”),這樣的話聽起來仿佛是在頑固地捍衛現狀。

而喬治·盧卡斯這樣的革新者卻對目前技術變革的浪潮抱著更加樂觀的態度。科爾斯納指出,盧卡斯相信影院不僅不會銷聲匿跡,反而“會成為未來的文化中 心,也就是成為你和朋友碰面、約會然後一起娛樂的地方。”他對消除電影發行視窗甚至更加樂觀,認為新片最終將實現影院與影碟同步上映。科爾斯納寫 道:“[盧卡斯]用踢足球打比喻:球迷可以去球場與眾人狂歡加油,也可以留在家裏看電視轉播。不論採取哪種形式觀看比賽,國家足協和球隊都可以賺錢。”

不論電影院是經歷盧卡斯所稱的浴火重生,還是掙扎著與家庭影院角力,好萊塢應該會象過去一樣,從誘人的影片內容中尋求獲利之道。但假如事實最終證明愛迪生 的觀點並非很荒謬,多數人寧願獨自在家看電影也不願去電影院,那會讓有些人覺得很諷刺,也有些人會覺得很悲哀。

資料來源:Knowledge Whart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