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成功者的失敗學》朱宗慶 成敗之間細細品味

台灣打擊樂界教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
(聯合報系資料庫)


「成功如果是『頭』,失敗如果是『尾』,那麼『頭』和『尾』的中間,是很美麗的。」台灣打擊樂界教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以此形容,從失敗到成功的中間「過程」,更值得細細品味。

說起朱宗慶,很多人就聯想起打擊樂。1954年生於台中縣大雅鄉,沒有優渥家庭背景,只是因為單純喜歡音樂,這位鄉下男孩毅然決定報考位在台北板橋的國立藝專(現在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離鄉背井走向正規音樂學習之路。

隨後他勇往奧地利留學,經過許多挫折與磨練,成為我國獲得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院打擊樂演奏家文憑第一人。回國後,他一方面在學校任教,一方面成立「朱宗慶打擊樂團」,致力推廣打擊樂,以活潑多變、活力四射的演奏風格,敲破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間的藩籬。

亮眼的音樂表現,加上藝術人少有的靈活行銷創意,朱宗慶活躍於國內外藝文界,曾任中正文化中心主任兼國家交響樂團團長,也曾出任國際打擊樂節藝術協會世界 總會總裁諮詢顧問,獲得國家文藝獎、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等多項榮譽。他甚至還在快50歲時報考台大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EMBA)。

成功…從挫折中堆壘而來

朱宗慶的成功,從來不是「渾然天成」型,反而多是大破大立、由失敗挫折所堆壘起來。他更擅於記取失敗教訓,信手捻來都是例子。

朱宗慶小時候接觸音樂,純粹只是出於喜歡,從來沒想到音樂可以成為一生的志業。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他珍惜各種學習機會,鋼琴、管樂、打鼓,樣樣都來;在 感覺自己「怎麼這麼棒」的意氣風發、自鳴得意下,有次不經意聽人提起台北有所藝專有音樂科時,就去報考,沒想到名落孫山。

通常後援不多的鄉下小孩,遇到這樣的失敗,恐怕會自此打消學音樂的春秋大夢。但朱宗慶認定音樂是自己的最愛,且好不容易才知道有這樣的學校,小小年紀的他告訴自己:「無論如何,我都不該輕言放棄。」

他說服父母讓他重考。於是,他每周從台中通車四、五小時到台北拜師學藝,後來甚至自高中休學,搬到台北衝刺苦練。再度考完試後,自覺考得不好,心想這次恐怕又沒機會,沒想到卻被錄取了,「從此我就知道,感覺好或不好,有時並不準!」

他找出第一次考試失利的主因,在於自己根本不懂想要完成一件事該有的「情境」,以為只要技巧好就夠了,完全不知道還要了解周邊配套,例如學習樂理、音樂史等,自然會敗得灰頭土臉。所以,重考那一年,他除了精進演奏技巧,也補強樂理、音樂史。

人生的第一次挫敗,帶給他許多啟示。他學會做人絕對不能自滿,因為自滿常是源於無知。其次,遇到挫折時,熱情不能減,正因為他熱愛音樂,不放棄,才能如願以償。更重要的是,他體會到「有時候,成功慢一點來,沒關係。」後來他發現,這樣的例子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再重演。

1976年,朱宗慶從藝專音樂科畢業,短暫任職台灣省立交響樂團後,決定出國留學,但他未料到這條出國路崎嶇不平。

朱宗慶申請到音樂之都維也納深造,當時以為從台灣飛香港、羅馬,再到維也納,是最方便的方式。這是25歲的朱宗慶生平第一次單獨出國,沒想到那次航班大亂,到了香港後,他發現已搭不上前往羅馬的班機。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我要回台灣。」朱宗慶回憶說,當時完全不知如何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狀況,方寸大亂的他,慌張地跑到當時飛台灣的中華及國泰航空櫃台,詢問有沒有回台機位。「還好得到的答案是『沒有』,命中注定我該出國留學,只好硬著頭皮,繼續在機場苦等。」他調侃說。

堅持…遇到問題絕不退縮

這一等,等了十小時。想供旅途中「練功」的武俠小說,撫慰不了他驚慌的心情,加上從小住鄉下從來不喝牛奶,候機時喝了牛奶後上吐下瀉,飽受身心雙重煎熬。

朱宗慶再次領悟到,這個狀況同樣出自於他對「情境」的不了解,以為自己安排的飛行路線最快最好,卻沒料到班機延誤;但也由於這個教訓,讓他更體會到,遇到問題絕對不能退縮,否則永遠無法往目標前進。

好不容易度過飛機誤點驚魂記,青年朱宗慶到維也納的第三天,就發現另一個打擊正等著他。當年他拿到的只是考試許可,不是入學許可,必須自己找老師,且老師願意收做學生,才有機會入學就讀。

朱宗慶想拜華特.懷格(Walter Veigl )為師,但懷格一聽到他已經25歲,就告訴他:「你應該早十年前就來找我」。

不服輸的朱宗慶心想,出國前很多人請他吃飯,如果輕易打退堂鼓,就太沒面子了。「再怎樣,也不能出國留學三天,就學成歸國。」靠著這個混雜著幽默與心酸的自嘲式激勵法,進退不得的朱宗慶請老師讓他留下來旁聽。

有一天,有個原本排定演奏的學生沒來上課,朱宗慶抓住機會,請老師讓他試打。結果,老師一聽大為驚豔,直誇「你打得還不錯嘛!」朱宗慶充滿自信回說:「我本來就很不錯,只是沒有機會。」

他終於進入維也納音樂院,如願師事懷格教授和維也納愛樂前打擊樂首席霍賀萊納(Richard Hochrainer)。1982年,朱宗慶獲得打擊樂演奏家文憑,成為我國獲得這項文憑的第一人。

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留學經驗,讓他明白,有時候自認為失敗,並不是真正的失敗,只是追求目標的過程。他進一步說明,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但若能把困難當 成是必然,就會願意面對它、解決它;反之,如果認為倒楣才會碰上困難,就會有負面情緒,影響周圍的人,反而沒人願意親近。

他也認為,有時候適當的報喜不報憂是好的,不要動輒抱怨。「雖然有人願意聽你抱怨,但通常聽完後也就會離開,因為,沒有一個人喜歡與愛抱怨的人為伍。」

朱宗慶完成學業後回國,透過教學、演奏及籌組「朱宗慶打擊樂團」等各種方式,致力推廣台灣還不甚熟悉的打擊樂。從事表演的日子,「失敗」更是如影隨形,讓他對「失敗學」有了更進階的體悟。

朱宗慶透露,他回台灣開第一場獨奏會時,曾是「緊張一族」。當時他不只緊張到拉肚子,演奏會前一天從台中北上下塌飯店時,潛意識裡彷彿不斷在尋找逃避演出的理由,直想「如果不小心跌倒而使手受傷,或颱風剛好來,或身體不舒服,那我就可以把表演延後兩個月再舉行。」

當然,這些想法都沒有實現。如期完成演出,帶給他與緊張共處的心得:「舞台就在那個地方。不管你是否緊張、心情是好是壞,你就是得上去。」

朱宗慶打擊樂團至今演出超過2,000場,朱宗慶觀察,每一次演出前團員仍或多或少會緊張。在他看來,「緊張是必然的,緊張也是好事,表示在意,但如果緊張到忘譜,那就不好」。

朱宗慶坦言,就算有「台下十年功」的練習,「台上一分鐘」的演出,並不能保證絕不「凸槌」,但也不能因此就不練習。因此,朱宗慶打繫樂團不論到哪表演,一定會彩排,透過彩排讓所有演出者進入最佳狀態。

體悟…不驕不餒居安思危

讓團員「勝不驕,敗不餒」,更是朱宗慶的重要功課。他說:「每當我很好時,我就居安思危;彩排特別好時,我就特別緊張。因為彩排就是要找困難、找問題,如果過程太順利,演出者容易因為放心而鬆懈。」

他勉勵團員,每場演出都要有追求成功的企圖心,如有小錯,絕不能在台上伸舌頭、搖頭或做出任何令觀眾不舒服的舉動,「現場就是不能重來,勇敢面對,比畏縮好」。

但他不希望團員拿上台的幾分鐘,做為成敗的唯一評量標的,而是找出緊張、失常的原因,透過經驗累積,避免下次再犯同樣錯誤。因為「成功如果是『頭』,失敗如果是『尾』,那麼在『頭』和『尾』的中間,是很美麗的。」(

【2008/09/0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