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台大EMBA教室》組織信任的致命傷

【經濟日報╱李吉仁】
這個有趣的個案,凸顯出一個在管理上被視為理所當然、卻未必理直氣壯的問題:組織中的薪資與獎酬資訊到底應不應該公開?多數企業採取不公開的作法,原因是什麼呢?在個案中,離職員工將公司薪資與獎酬資訊公開,這個問題便成為討論與可能必須採取危機處理的焦點。
透明管理 創造高獲利
先看看有沒有大企業採取薪資完全公開的作法。哈默爾(Gary Hamel)在他的新書《管理大未來》中,特別提到美國新崛起的食品連鎖店──健全食品(Whole Food, Inc.),該公司不但薪資完全透明,營運資訊也是高度透明,同時,更明訂任何員工的薪資不得超過公司平均薪資的19倍(遠低於產業的平均)。加上許多高度員工自主的管理創新,這家公司創造了業內最佳的獲利坪效。
為何多數的公司都採取薪資不公開的作法?首先,決定薪酬的因素相當多元,儘管薪酬的基本決定因素為個人能力(pay for competence)與可衡量的績效(pay for per-formance),但不同類型的人才有不同的市場競爭程度,加上,每位員工錄用時的議價結構可能不同,若再加上人才長期培養的考量,不論薪資或獎酬的決定結構,都會變得相當複雜。
一旦成為公開資訊,在員工間引發公平性比較,極可能耗掉可觀的管理溝通成本,反而會降低組織的效能。其次,如果薪酬完全透明,主管似乎少了一項強而有力的職位權威(position power)基礎,換句話說,決定薪酬或薪酬資訊的不對稱程度,可能提供經理人對屬下的影響力來源。
待遇不公 遲早出紕漏
問題是,組織的薪酬資訊是否真的可以做到完全保密?事實上,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人資單位、會計單位與資訊單位,都會經手薪酬資訊,高階主管多少也會知悉。薪酬給付若有明顯的不公平,遲早會被員工以非正式的方式傳遞(即使不像個案中的惡作劇),這對於組織內的信任度會是非常大的傷害。因此,許多公司(尤其是外商公司)嚴禁內部討論薪酬,似乎是一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管理措施,這麼一來,薪酬資訊不就形同組織裡「藏在衣櫥裡的骷髏(skeleton in the closet)」。
換個角度想,組織的目的何在?組織是具有共同願景與目標的成員所構成的合作體系(coperative system),而信任是合作的基礎,信任更是激發個人負責任與創新行為的原動力。只要能夠有公平的薪酬制度,透明的薪酬資訊應該有助於強化組織的信任。再者,薪酬並非唯一的激勵工具,甚至只是保健因子(hygiene factor),真正的激勵因子(motivator)尚包括組織文化認同、訓練發展與成長機會以及能體現自我實現的工作挑戰等,組織似乎不該過度依賴薪酬為核心的激勵工具才是。
衡量得失 變革好時機
個案公司陳總經理若將此事定位為危機,仍想將薪酬資訊「關回衣櫥」,則愈快處理愈好,透過正式溝通與對可能產生問題的個案進行處理,衡量可能產生的流失,運用組織未來的發展願景、穩住陣腳為優先。若想藉此逐步走向薪酬制度的合理化,甚至用人制度的改進,未嘗不是一個轉機及變革的好機會。
(作者是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暨EMBA執行長)
【2007/10/2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