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派遣優秀教師 牛耳有一套

【經濟日報╱黃麗秋】
每個父母都希望家中培養出小海明威、培育出小畢卡索,這份期望帶動幼教業的榮景。
然而,這塊價值168億元的才藝市場大餅,卻不是業者想吃就吃得到。更甚者,這是個殘酷的市場,只要招生不利,過往的風光一切歸零,業者莫不奮戰求生。
牛耳文化教育機構專門從事國小美術、作文師資的人力派遣,卻能建立起「執牛耳」的口碑,關鍵在於將服務流程標準化,佐以多元發展計畫,扭轉幼教業所面臨的師資不穩定、教材更新不易、招生競爭激烈等產業困境,再創新局。
贏得婆婆媽媽的心
幼教界是典型的「以人為本」產業。舉凡老師、學生、家長任何元素的質變,都足以影響企業的營運,必須時時豎起敏銳的天線,才不會被淹沒在競爭紅海裡。例如:靠著學生家長的口碑行銷,會遠比砸大錢打廣告來得有效。牛耳以細膩的服務來籠絡這群婆婆媽媽的心。
教學上,牛耳強調3C(創造力、寫作力、溝通力),透過教學情境、誘導生活經驗,啟發學生的「新直覺力」。
「我的爸爸」是小學常見的作文題目,但是,隨著家庭結構轉變,單親家庭也不在少數,牛耳考量到學生的心理感受,便擴大解釋,改以「對我影響最深的人」為題,讓學生能以實際生活經驗為文,寫出有感覺的文章。
在師資上,牛耳要求老師教學後,需於規定時間內批改學生作品,而且批改作品要言之有物,總部更會不定期抽查,督導教學品質;老師必須於每周撥打二次電話給家長,進行教學品質的溝通。
隨著周休二日帶來的消費者生活形態轉變,學生參加才藝班的時間也隨之改變。以前周一、周三下午是熱門時段,周二、周四乏人問津。現在則是周五晚上、周六上午成為熱門時段,所以課程時間調配須高度配合家長的工作時間。
多元發展每日如新
補教業老師地位不似學校老師,每一次的教學都必須使出十八般武藝,做「最完美的演出」,才能贏得認同。長期處於高壓,讓老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為了延續老師的教學壽命,牛耳整合數十年的經營知識,採用Web base形式研發出「師中師」的教學系統。邀集資深優秀的老師將教學經驗編成線上教材,提供學生及家長教學(教材、教法)服務,以及學習輔導,家長可將學習上的問題反饋至系統,作為刺激老師教材編寫創新時的依據。
另一方面,不想繼續從事教職、仍想在補教業工作的老師,則可轉為行政職,從事研發教材、改善教材、管理人員、活動行銷等工作;若想創業,透過訓練,可依序成為講師、顧問……,拾階完成夢想。
哈佛企管教授丹.史坦巴克指出:「繁榮的根本不在生產力,而在於創新」。牛耳將每一項服務品質標準化,並訂出關鍵流程、劃分職責以及定期追蹤檢討,在幼教師資派遣做出「執牛耳」的佳績。
(作者為中國生產力中心能力雜誌組主編)
【2007/10/2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