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亞太公司治理比較

【經濟日報╱柯承恩】
瑞士信貸與亞洲公司治理協會最近公布2007年亞太公司治理觀察報告(CG Watch 2007),就11個亞太國家的公司治理結果加以評比。報告認為亞洲整體在公司治理的進展上,因為過去的努力與股市的好轉,最近一年似乎有遲緩的現象,但對於香港、台灣、與中國的進步則給予相當的肯定,而英國金融時報也就此做了醒目的報導。報告說明因為題目增多以及評分更加嚴格,使今年絕對分數降低,這並非是治理成果的降低。台灣比去年進步一名,成為第四,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之後,但在日本、韓國等之前。這個排名反映了台灣過去在公司治理的努力已有可見的成效,但也需要在這個成果之下,檢視需要進一步強化的重點。
這份報告中給台灣主要的正面評價,主要在於主管機關推動公司法與證交法的修訂,強化對於公司治理的規範。而且在法規執行面上,尤其在防止企業舞弊與內線交易的執法強度超過以往,司法體系的獨立性也受到肯定。主管機關與證券相關單位網站上有關法規的資訊,內容充實,便於搜尋。此外,學術界與民間團體積極參與公司治理的推動,以及投資人保護中心制度的運用,都是受到肯定的部分。企業對於公司治理的文化也逐漸的接受,而會計審計準則的改善,包括2008年開始對於員工分紅費用化的會計規定,也在報告中列為正面的因素。可見,這幾年來政府與民間的參與,已在國際公司治理的發展上得到相當的評價。
在另一方面,報告中就其觀察,也提出台灣需要進一步改善的工作。在非財務性資料的揭露尚有不足,例如持股資訊與董事股票交易資訊的揭露。股東大會有部分議程尚未經投票,或決議未加以公告,而投資法人認為台灣股東投票的困難度偏高。報告雖然肯定台灣在執法上的強化,但也擔心能否持久,而且對於主管機關資源不足與缺乏主管機關人員與市場專業人員相互流動的機制,也有相當的關心。此外,主管機關在法治上的獨立程度與其面對立法與行政壓力的支撐力量,以及司法體系在處理複雜交易時,其金融專業知識與執法技術的能力,也是報告中認為需要改善的問題。
從這份報告來看,國際上對於台灣在公司治理的努力給予相當正面的評價。例如過去幾年,外資法人對於員工分紅不作費用,或以面值計算費用的方式有相當的不滿。雖然員工分紅是激勵員工的重要機制,但原有作法實質上是低列公司經營費用,高估盈餘,再以股票分給員工之後,形成股東權益稀釋的結果。經過政府與產業界溝通後,將在2008年將員工股票分紅正式以市價列為費用,一方面讓企業正視經營上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也得到外資法人的認同。類似此方面的改善,可讓台灣與在國際資本市場的作法接軌,獲得國際投資者的認同。
報告中所指出需要改善的地方,包括股東大會、主管機關的獨立性、司法體系的金融專業知識等的問題,也是台灣資本市場發展上,需要長期關注的問題。而如何讓法律專業與經濟、產業的專家能有持續的交流對話,讓建構資本市場所需要的知識與專家能夠共同思考,促成法規制度進一步的健全,協助企業在資本市場的運作上有更明確依循,則是未來需要努力的另一個重點。
(作者是中華經濟究院董事長、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
【2007/10/2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