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企業倫理可教嗎?

【經濟日報╱孫震】
今年7月25日聯合報報載某位企業界人士因為違反證交法被判刑,合議庭在判判決書中指其在台大上EMBA課程,「只學到借殼上市的商業手法,牟取暴利,卻不顧企業倫理,走危險捷徑。」合議庭並批評:「近來大學廣開EMBA課程,只講授經營策略及併購等,卻不傳授企業倫理、品格及誠信,導致國內企業弊端頻傳。」
美國於2001年12月到2002年6月恩龍與世界通訊等企業弊案相繼爆發後,美國名校的商管學院也廣被責難只教經營策略不講企業倫理。恩龍公司以前的老闆史奇令(Jeffrey Skilling)就是哈佛商學院1979年班的明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s)在今年5月12日號的一篇報導中說:「很多人都同意,解決美國企業倫理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解僱所有35歲以下擁有MBA學位的員工。」2002年以來,美國名校商管學院紛紛修訂課程,加強企業倫理與經營實務教學。《經濟學人》今年5月12日號的報導說:「商學院開始多教倫理與實務,註冊學生再度大增。」
倫理可教嗎?當然可教。事實上我國傳統教育重視倫理勝於重視知識,西方也一樣。現代經濟成長出現後,漸轉為當前的「教育知識化,知識工具化」,有人說是知識商業化或商品化,我深以為憂。《論語》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孝、弟、謹、信、愛眾與親仁都是倫理,只有文是知識。《論語》又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知識,行是行為,忠和信是倫理或品德。
倫理有感性或價值的部分,也有理性或知識的部分。在感性方面,亞里斯多德認為應從歷史上我們所崇拜的人物中尋找典範。今年9月10日我在《中國時報》讀到蔣勳教授說,他中學時代讀余光中先生翻譯的《梵谷傳》,為梵谷幫助礦災受難者的愛心感動,情緒激盪,熱淚盈眶。9月8日《人間福報》有一篇懷念大陸劇作家吳祖光和他的夫人評劇皇后新鳳霞的文章。這篇文章說:吳祖光因為響應毛澤東「大鳴大放」,對共產黨說了一些批評的話,被打成「人民的敵人」,發配北大荒。新鳳霞被逼迫和丈夫離婚,「劃清界線」。但新鳳霞從傳統戲劇中學到「男學關雲長,女學王寶釧」,堅貞不屈21年,終於盼到吳祖光平反。老舍夫人說:「鳳霞的心是金子做的。」我常常引用謝大寧教授的一句話:「讀三國演義讓人不敢作曹操。」
有一年我應邀到中原大學商學院講企業倫理,引用了范蠡的兩段故事。一段說范蠡去越至齊,種田做生意賺了大錢。齊人聞其賢,請他為相。范蠡說了一句很有智慧的話,我們大家都應記住。他說:「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還相印,盡散其財,間行以去。另外一段說他到了陶,自謂陶朱公,治產積居,19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給窮親戚朋友。司馬遷說他是「富好行其德者也」。講完課,一位女同學發言說:她將來要學范蠡。人有了品德與智慧才能在事功和財富上淡泊。
實在說,進了大學才尋找典範已經遲了,應從小時候開始,將人生最珍貴的價值內化為人格的一部分,終生不渝。可惜我們現在的教育捨本逐末,教出一些有知識、有本事的人,傷害我們的企業,傷害我們的國家,也傷害我們的社會。不過遲教比不教好。向善之心,人皆有之,人在任何年齡都可能因感動而改變。
在理性方面,企業倫理是一種知識。倫理講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和人相處之道。企業倫理講的是如何做生意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才能永續經營,長期獲利,社會才能從中得到最大的利益,而個人和個別企業又會進一步從社會得到利益。
台灣近年高等教育學府對企業倫理日漸重視,其中信義文化基金會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信義文化基金會自93年推動「企業倫理教育扎根計畫」,由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負責執行,今年進入第四屆,每年有大約20位教授獲獎。得獎老師的責任是提交一篇個案分析報告和作一場錄影演講,再從中擇優另外給獎。9月10日我參加第四屆簽約儀式,聆聽過去獲獎的三位教授現身說法,講他(她)們如何教企業倫理,讓我覺得吾道不孤。
(作者是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元智大學名譽講座)
【2007/10/2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