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管理教室》從健全制度 提升醫療品質

【經濟日報╱林婉翎】
濟世救人的醫院談營利,似乎太過功利;但沒有獲利,便無以永續經營,遑論提供病患更好的醫療設備及技術。因此,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讓醫院擁有穩定收入,才能兼顧醫療品質。
「醫療機構的管理,與一般營利事業管理方式相似,管理制度一定要建立起來,有好的制度,才能推動好的品質。」長庚紀念醫院行政中心執行長黃銘隆,應中華企業研究院學術教育基金會邀請發表演講時指出
66年進入台塑集團的黃銘隆,一路擔任管理職,歷經三次職涯轉換。在台塑開始推動六輕工程時,他負責管理作業全面電腦化;有一番成績後,被派到長庚大學整頓校務;之後,擔任長庚醫院行政中心執行長。對黃銘隆來說,每一次的轉換跑道,都是新的學習。
目前,長庚醫院共有五家分院,人事成本占了總醫療成本的50%,所以在設計管理制度時,如何管理這群「人」,格外重要。
「長庚有1,000多名醫師,每位醫師的看診方式都不盡相同,但長庚是一家醫院,不是1,000多家診所。」這是多年前接管長庚醫院時,黃銘隆的第一個想法。
因此,要掌管這麼一家大型機構,首須設立一個類似「總管理處」的組織,統籌醫院規章制度的建置等共通事務,並依不同的機能設計、指派各部門的負責人。根據這個理念,長庚醫院行政中心有了初步輪廓。
「醫院是人力與專業知識密集的組織。」黃銘隆說,要「服務、研究、教學」三者整合,才能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而醫師是影響這三者執行成效的關鍵。黃銘隆觀察,有些醫師因為專注於提升看診品質,「可以把早診變成從早看到晚」,造成時間的排擠效應,而忽略醫學知識的傳承,以及研發新的醫療技術。
因此,黃銘隆透過重新調整醫師費的調撥方式,讓醫師注意三種領域的時間調配,以三者兼顧。並建立績效制度,每位醫師依年資、投入研究與教學的程度,有不同的累計積分方式。
然後,依據不同的積分,設定每位醫師的看診所得上限。例如,甲醫師依年資績分計算,每月看診收入上限為60萬元,但若當月看診收入70萬元,超出的10萬元,必須提撥到「超限基金」,作為醫師出國進修時的津貼補助。
黃銘隆也觀察到,每位醫師專長不同,對疾病診斷的方式也不同,為了提供病患更良好的醫療照顧,他將醫療的程序「標準化」,每種疾病有一套檢查的方法,以正確的研判病患的病況,再決定有無開刀的必要。
考量到一種疾病需要多方面的醫療照顧,黃銘隆將各診科「橫向聯繫與整合管理」,讓病患能享有「跨科別」的醫療照顧。
醫院要穩健經營,健全的醫護制度不可或缺,財務控管也疏忽不得。因此,黃銘隆比照企業的利潤中心經營模式,建立分科經營制度,各自負責盈虧。
「醫療機構的經營管理,就是要不斷的追根究柢、循環運作,才能持續提升經營管理的品質。」黃銘隆說。
【2007/10/1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