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6日 星期六

哈佛個案》現場討論


【經濟日報/陳珮馨】
這次的個案資料,不但附上默克製藥公司的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還附上FDA三階段測試(phaseⅠ、Ⅱ、Ⅲ)的流程表,以及默克製藥對於每一階段的評估數字,許多學員事前演算好幾回,甚至隨身帶電子計算機,準備好好磋商一番。
主持這堂課的臺大財務金融系教授邱顯比解釋,默克製藥公司真有其名,但是否接受LAB公司授權、以及文中的藥品名稱等,完全是虛擬事件,面對半真實的個案情境,他要求學員假設自己是肯德,「願意接受LAB製藥公司的專利授權嗎?」
萬一全盤輸輸去…
全場舉手表決,38人願意接受,八人不願接受,其餘五人未表態,反對的人多半認為這項投資的風險太高、成功率太低,尤其FDA的臨床三階段冗長,若是在第二階段或第三階段失敗,之前付出的頭期款和階段性給付終將血本無歸。
也有學員觀察指出,戴伏寧有兩種療效,最後核准若能治療憂鬱,將具有商品化現值12億美元,兼具治療憂鬱和減重,現值為22.5億美元,但若僅有減重效果,現值剩下3.45億美元,獲利率太低了,萬一最終落到「僅有減重療效」,恐怕不敷成本。
另一位學員表示,可能預期暢銷藥品專利快到期,1997年以來,默克投入研究發展的費用不斷增加,若是投資新藥戴伏寧,必須等七年才能通過FDA測試,到時還得負擔上市成本,萬一現金不足怎麼辦?這位學員建議,默克應該投資已通過第一、第二階段的藥品,才是明智之舉。
一位醫學背景學員,則從競爭者的角度,認為自從百憂解上市至今,已經超過十年時間,市面上能減緩憂鬱或減重療效產品,至少有八到十種,戴伏寧的療效並不特殊,質疑它能否帶來商機。
口袋夠深誰怕誰…
特別的是,儘管手上握著相同數據,其他多數學員卻認為有機可乘,選擇站在支持立場。其中一位學員表示,他透過決策樹(Decision Tree)的方式,計算戴伏寧申請FDA測試的可能性,發現淨現值(NPV)為正,所以選擇贊成;同為贊成的其他學員,有人認為默克製藥的現金流量較多,值得積極一試。
也有不少學員,分階段探討臨床試驗成功率,發現投資額最大、風險最高的是第二階段,但是因為默克本身擁有醫藥專長,相對而言成功率比他人高,加上戴伏寧本身條件極佳,除了具有治療憂鬱潛力,還有可能帶來減重效果,通過臨床測試的機率比僅有單一療效藥品高出太多了。
談到冗長的三階段測試,表態贊成的學員表示,默克公司規模大,承擔風險能力較強,若是在某一階段失敗了,從中獲得的專業經驗,搞不好能協助其他藥品研發,不一定等於全軍覆沒。
質化的角度討論完,邱顯比決定增加量化角度,為了保證數據無誤,他帶著全場繪製決策樹,計算戴伏寧申請FDA測試,每一種可能結果的成功率和期望值(EV),最後得出的期望價值為1,400萬美元,成功率不及15%。望著最終數據,邱顯比要求全場重新表決,再次表態。
再次表決,贊成人數掉為35人,反對人數增為14人,贊成者仍舊佔多數。可以發現,對於成功率或獲利高低的判斷,內含極大的產業差異,邱顯比觀察,對於製藥產業不熟悉的學員,多半質疑失敗率過高,但是熟悉製藥行情的人,多半舉手贊成。
擇機進場搏勝算…
既然如此,邱顯比要求學員進一步思考,若是考慮投資此案,默克進行談判時應該要求哪些付款條件?大家的討論焦點,紛紛著眼於階段性給付金額、以及新藥上市後的權利金比例。
一位製藥背景的學員認為,LAB要求的階段性給付、權利金等,都符合一般的產業行情;不過,大部分學員站在默克立場,希望壓低核准失敗的風險,要求降低第一、第二階段給付金額,若是順利通過第三階段,上市後的權利金則相對提升。
另有學員表示,默克應該要求LAB發行新股,獨自負責戴伏寧前二階段的臨床測試,順利通過後,再由默克接手第三階段,同時承攬上市後的製造和行銷,尤其新藥核准過程長達七年,應該從實質選擇權的角度,選擇最佳時機進場。
但有學員表示,從近幾年市場行情窺知,通過前二階段的新藥數量稀少、價格非常昂貴,默克若想插手購買,總成本不一定划算;邱顯比則從另一角度,提醒大家比較默克和LAB的實力差距。
「進行談判時,是否應該選擇優勢領域,來扮演自己的角色?」邱顯比丟出新的想法,不管是承擔風險的能耐,或是申請FDA核准、行銷、管理能力等,身為全球大廠的默克絕對勝於小型藥廠LAB,相對於飽受財務壓力的LAB而言,「誰應該出面承擔風險?」
邱顯比解釋,投資戴伏寧的風險雖然高,但是期望值仍為正,對於資本雄厚的默克而言,不妨採取投資組合(portfolio)的概念,遵循大數法則獲取利潤。他舉吃角子老虎遊戲為例,賠率高達99%,但就是看準1%勝算,時間一拉長,累積起來仍舊賺錢,相同道理,默克和LAB若能專業分工,頗有機會達致「雙贏」。
【2006/12/1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