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6日 星期六

楊雅惠談創意》選擇畫一幅「拾穗」

【經濟日報/楊雅惠】
「拾穗」是19世紀法國大畫家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的作品,在落日餘暉中,三個農婦彎著腰,揀拾收割後的殘穗,農家生活樸實而親切地洋溢在畫家彩毫之下。
米勒自小與農村緊密相繫,童年在大地上翻滾。但是他到了巴黎,眼見浪漫自由的表象下充斥著貴族式的奢華風尚,雖感格格不入,惜在生活壓力下,不得不隨俗作畫維生。
一句陌生人的話,讓他做出了一生中最關鍵的抉擇。在巴黎街頭,他正望著櫥窗中掛著自已的畫,聽到路過者說:「這是米勒作品,那個人只會畫裸女。」
這句話不但對他莫大侮辱,也讓他赤裸裸地面對自己的真心赤誠。當時容易銷售肖像畫與美女畫像,為了柴米油鹽,他頹然迎合。此刻在陌生人的當頭棒喝下,他知道了他必須做出選擇。一旦選擇了讓心靈自由,便可能終身陷入拮据困境。
選擇!1948年7月的清晨,他開著一部笨重舊車,載著家人,離開巴黎市區,駛向郊區巴比松的楓丹白露平原,重新呼吸土地的的芳香,諦聽森林的音響。從此,他與盧梭、柯洛等人,在歐洲美術史上發展為聲名卓越的「楓丹白露派」(又稱巴比松學派)。一幅幅描繪平原、茅舍、麥堆的名畫「播種者」「牧羊女」「拾穗」「晚鐘」「扶鋤的男人」等,陸續出籠,訴說著農民在阡陌縱橫中,伴隨著朝露夕月,掘翻大地,也固守大地。
每個人生涯有限,時間有限,必須做出選擇,發揮人生意義。經濟資源也是有限,必須做最有效率的選擇與運用,這是一個經濟成長體制應有的基本原則。
市場上無論供給者或需求者雙方,均在選擇中影響市場走向。消費者選擇了產品,便引導生產方向。供給者選擇了生產方式,便帶動市場格調。
米勒主張他要作自己的選擇,不走當時藝術交易市場的主流路線,結果,他另創造了一派新的藝術風格,雖然未能立即獲取金錢財務回報,但市場鑑賞眼光已隨其指引而有了轉變。而今望著「拾穗」畫作而心靈感受撫慰的人們,都該感謝他當時所做的選擇。
不只藝術市場如此,各行各業亦然。推出一項新的產品,雖然市場上原來闕如,亦有機會帶動新的消費浪潮。可見產品的製作,具有潛在空間,不必盲從,也不能大意。
媒體對社會之影響,更是沛然莫之能禦。大多數媒體會隨著收視率起舞,反覆呈現血腥、暴力、色情、衝突鏡頭。部分媒體不只被動地配合觀眾口味,更主動引導視聽,一次次以置入性行銷來帶動社會思維。尤有甚者,為了特定目的,捏造不實報導,操縱意識取向。如此濫用供給者引導消費群的能力,時有所見,確實值得檢討。
棲棲一代,惶惶終日,對生活與工作,充滿了選擇的矛盾。工作要不要隨俗?理想要不要堅持?報導要不要忠實?言論要不要公允?任何選擇,都會在社會中種下苗種,擴散發酵。不能只求自己爽快就好,每位個體都該負起應有的責任。
米勒說:「美術有一個主要思想,把它雄辯地表現出來。」是的,米勒選擇作一個好藝術家,以畫作傳達思想。各行各業的生產者,都可以懷著一份理想,做好選擇:服務業者是否有志改善服務?製造業者是否追求國際級品牌?官員是否清廉地建立政績?媒體是否衷心扮演客觀中立的角色?都將一一捲入經濟活動的洪爐,交相影響。好好選擇吧!選擇對社會有益、對民眾有福、對自己無憾的想法與作法。
(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財經策略中心主任,專長貨幣理論、金融制度、產業金融)
【2006/12/1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