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7日 星期一

經驗分享》複製成功模式 巧發智慧財

【經濟日報/陳珮馨】
台灣企業跨足對岸,憑藉的就是經營管理的經年智慧,南僑集團西進中國大陸油脂市場,充分發揮這項優勢,扮演客戶的經營顧問,把市場大餅做大,也讓自己穩步擴張。
1952年靠著水晶肥皂發跡,早已變身國際化企業的南僑集團深深體認,企業和客戶是生命共同體,唯有協助客戶解決問題,讓客戶業務欣欣向榮,才能確保企業的永續經營。日前,南僑集團董事長陳飛龍分享旗下食品加工油脂事業,如何複製這套模式到大陸。
發展學習型組織
1971年起步的南僑集團油脂事業部,服務對象包括速食店以及製作蛋糕、冰淇淋、餅乾等需要油脂加工的廠商。身為後發品牌,為了迎頭趕上,南僑搶先發展自身技術,主動擔任客戶的顧問,協助客戶解決問題,例如和客戶一起研究有錢顧客需求的是什麼樣的蛋糕,如何改變盒裝餅乾大小,或是如何將消費族群往年輕人延伸等。
要成為客戶的好幫手,南僑致力於發展學習型組織。創辦人在事業起步時,就定下人事公開、財務公開兩大原則,將培養幹部視為第一要務,數十年來強調學習、挑戰、學習,透過集體領導的方式,累積深厚人才資源,培養許多有20幾年資歷的經營好手。
1996年,南僑決定跨足中國大陸,將油脂事業的成功模式複製到對岸。未料,遭逢極大挑戰。陳飛龍形容就像到非洲賣鞋子一樣,推銷員帶回許多喪氣的消息,例如大陸的油脂品質不夠好,蛋糕、餅乾很難吃等,根本無從銷售。
登陸成立服務中心
不過,仍在起步的大陸市場,卻提供南僑極大的發揮空間。南僑透過合資企業在大陸設立九個服務中心,除了負責銷售、收款,最重要的是跑客戶、介紹配方,利用服務中心的烘焙班,幫忙客戶訓練員工,甚至研發下一代的產品。
例如,有一位賣蛋糕的客戶,希望跨足麵包生產,南僑就擔任顧問角色,幫忙檢視現有店面,哪些店適合賣蛋糕,哪些店蛋糕、麵包都適合,甚至哪些店地點不佳,應該遷移等。接著幫忙訓練客戶的員工,除了生產線人員,收銀人員、會計等都連帶訓練。
移地培訓 凝聚向心力
為了提供客戶全方位的服務,南僑更要加緊訓練自身人才,應付永不止息的顧客需求。「南僑員工在學習、訓練的時間,恐怕比跑業務還多」,陳飛龍深信,若能發揮學習效果,同樣的工作時間,將能獲得加倍的效益。
為了凝聚大陸員工向心力,南僑把他們送到台灣的八穀研究所,接受定期的專業訓練,讓大陸員工感受到,自己也是南僑的一份子,而不是被台灣企業利用的低廉人力。看似大費周章的安排,背後盡是巧思。
大陸企業發展迅速,也是驅使南僑不斷精進的力量。陳飛龍分析,大陸企業主,十幾年前只求豐衣足食,如今壯大成一方之主,企業體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因此,除了提供配方、業務服務,還要能站在和客戶對等的高度,才能真正讓客戶另眼相待。
因此,陳飛龍要求員工,必須懂得在地的國情、經濟發展、法律等,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則。例如,十六全大會召開後,他會劈頭就問員工,大會結果對客戶有何影響,當場有位員工質疑陳飛龍平時要求員工不要碰政治,怎麼今天主動提起。
陳飛龍立刻機會教育,所謂「不要碰政治」,是指不可參與其中,但政治本身並非壞事,尤其政治影響經濟、經濟又將影響社會,客戶過去只求溫飽,政治似乎遠在天邊,但是當客戶成長到2,000名員工的規模時,絕對會關心十六全大會的最終決策。
成為客戶的好夥伴
客戶走到哪裡,南僑必定一路跟到底,陳飛龍要求員工廣泛吸收知識,拜訪客戶時,不能單賣一項新產品、或是單一的解決方案,而要從整體的角度,提供客戶精闢入裡的見解,進而參與客戶的經營目標。
成為客戶事業發展的好夥伴,南僑集團自能走得長遠,不斷開創新局。
【2006/11/2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