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0日 星期一

IBM知識大學》供應鏈管理 隨需應變

【經濟日報/童至祥】
自1990年代起,由於自動化生產技術普及,商品產量不再是企業競爭的絕對優勢,取而代之的是優秀的供應鏈管理,以協調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作業流程,建立跨企業的協同合作。隨著客戶標準提高、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及電子商務普及,隨需應變的供應鏈因應而生,讓企業更快速察覺、回應與滿足客戶的實際需求。
傳統的供應鏈管理,屬於單向操作模式,依單一產業上下游廠商的需求而定,這種供應商之間或銷售管道內進行的作業,影響到的是成本與績效。例如企業採購和進料都與供應商訂單登錄系統連線,若供應商對產品的檢驗較嚴謹,便能省掉企業進貨檢驗的成本。
但近年來,供應鏈已逐漸發展成雙向整合、企業協同合作、高效能及「隨需應變」的運作模式。隨需應變供應鏈架構建立於開放的基礎架構及相關應用軟體,能即時且精準的為企業提供內、外部資訊,讓管理者靈活運用資訊,動態調度資源,更快速地回應市場變化。另外,隨需應變的供應鏈具備彈性及適應力,能準確預測市場需求,適時調整成本支出,同時能與供應商、夥伴等分擔營運風險,提升風險控管能力。
IBM從多個產業中挑選出供應鏈管理優越的企業,進行分析後歸納出五項成功的供應鏈策略:
創新的供應鏈願景
面對當前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能脫穎而出的企業,絕大部分都已建置能快速回應市場變化的供應鏈;串連價值鏈中的每個節點,依據產品與客戶屬性加以區隔,如客製化生產。
成功的企業也將創新運用在供應鏈管理上,例如,某航太公司與供應商透過協同設計,讓雙方設計師利用共同的軟硬體平台生產新款飛機,彼此都節省了一半成本;另一家全球化的消費性商品廠商,因併購策略而造成組織內部存在許多分歧的系統與流程,他們為此建置一個整合中心(Hub),以順利整合原有系統及併購其他企業後所承襲的系統,利用單一閘口管理企業及商業夥伴間的資訊流,這種做法即是具備「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行動敏捷(Think big、Start small、Scale fast)」的供應鏈創新。
聚焦差異化
全球採購、與供應鏈夥伴互動頻繁的趨勢,將持續下去。企業不只是尋求單位成本優勢,更要與供應鏈夥伴共同承擔風險,創造一個「使用者付費」的供應鏈模式。與貿易夥伴協同作業,已經成為企業的新核心能力,這股趨勢創造了新的商業利益分享模式,改變供應商間的關係及作業流程。
如今,企業要展現卓越的經營效益,不只在於本身做了什麼,而是如何與供應鏈夥伴協同作業。例如:某家電信通訊業者,利用網路與簽約的製造商、供應商、通路及物流夥伴聯繫,創造一個虛擬且協同作業的供應鏈。如此一來,管理者可專注於市場狀況及客戶需求,70%的產品運送流程都不須企業實際參與,進而節省成本。
全球採購動態化及需求同步化
企業的全球採購策略是「逐利潤而居」,不斷地尋找更低的成本,並協調全球價值鏈資源,找尋更有效的方法,滿足全球客戶需求。以IBM為例,早期我們的供應鏈運作也不甚理想。為了降低庫存成本、改善產品延誤出貨等缺失,IBM微電子部門建置了供應鏈管理系統,透過平行的資訊流通控管供應商、配銷管道到客戶手中的物流,結合人員、流程及相關的內外部資訊,不僅節省物料及IT成本、改善出貨率及縮短交期,也提升客戶滿意度。
嶄新的服務鏈模式
為滿足客戶需求及追求獲利,應發展針對售後服務及備品零組件的新服務鏈模式,消弭製造商及客戶間的界限,增加跨價值鏈連結的需求。一家汽車大廠採用新的商務模式,將售後服務、零組件供應鏈全部外包給全球夥伴,全力投入最擅長的產品開發及品牌行銷業務;這種策略看似大膽,卻能降低營運成本,提升核心競爭力。
採用電子商務隨需應變科技
為了讓供應鏈內的活動彼此協調,可以運用資訊系統及創新科技(如RFID)來加強供應鏈管理的能力。換句話說,新科技的發展不但創造了供應鏈的新連結,也優化了企業運用既有鏈結的能力。
發展隨需應變的供應鏈,已是企業經營刻不容緩的議題。新的供應鏈模式,能讓企業透過協同合作,創造競爭優勢;這種優勢可從企業內部產生,如增加營收,也能透過與事業夥伴的結盟而形成。在世界扁平化的時代,競爭不只存在於個別企業之間,也是供應鏈體系與體系之間的競爭;企業及早採行隨需供應鏈管理,將能加快創新腳步、提高服務品質,永保競爭優勢。(作者是台灣IBM公司總經理)
【2006/11/2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