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4日 星期日

哈佛個案在台大》OEM廠商何去何從

■ 陳珮馨,摘自哈佛商業評論
個案摘要
消費性電子產品大廠USTech在業界排名第三,台灣的ODM廠商TaiSource是長年合作的主要供應商,負責產品設計和製造。
隨著削價競爭、獲利空間益趨壓縮,USTech領導團隊決定進軍中國市場,希望壓低採購成本。為此,USTech全球採購長葛瑞格‧傑明森(Greg Jamison)新設亞洲採購經理一職,原本任職TaiSource、負責聯繫USTech的莫理斯(Morris)毛遂自薦,很快就成功跳槽。
莫理斯協助USTech在北京、上海成立採購辦事處,同時引見幾家台灣ODM廠商,希望作為TaiSource的備胎,打破過去單一貨源的模式,沒想到台灣廠商多有保留。
USTech行銷資深副總羅林斯(Dan Rollins)發現,原來很多ODM廠開始在中國行銷自有品牌,他擔心TaiSource若跟進,將成為USTech的強競對手,擔憂之際,丹、葛瑞格和莫理斯拜訪TaiSource北京廠,同時和其執行長喬(Joe Lin)會晤。
喬熱情地迎接葛瑞格,轉向莫理斯時,卻是一臉木然;喬當眾介紹新任行銷長梅(May),很顯然,喬聘請梅來遞補莫理斯,甚至提供梅更高的位階;會議中,葛瑞格發現莫理斯異常沈默,喬和梅的發言中,也刻意忽略莫理斯的存在。
嗅到這一股詭異氣氛,葛瑞格不禁懷疑,聘請莫理斯的決定,究竟是否明智?他沒想到,喬會把莫理斯視為叛徒,顯然雙方關係因此生變,是否也意味,TaiSource即將轉為行銷競爭對手?
現場討論
「一天生活所需,哪一項不需要中間商(middleman)?」指著〈排除中間商〉的個案標題,台大資訊管理學系教授黃明蕙一開場,就先詢問全場學員。很顯然小從買牙刷、大到住行,沒有任何一樣東西不需中間商。
身為個案的原始作者,黃明蕙也希望大家關注一下中間廠商,把焦點轉到TaiSource身上,也就是從臺灣ODM廠商的角度,來思考整串事件的過程。
為了重現故事始末,黃明蕙帶領大家,一一審視文中成員,業界位居老三的美國廠商USTech,顯然身處尷尬位置,業界龍頭可以展現領導者策略,排名老二可以緊隨於後,老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策略分寸最難拿捏。
同志變對手…這廂不鎖定單一供應商,分散風險,以免為人作嫁。
莫理斯從TaiSource跳槽到USTech,顯然是一條導火線,引發連串潛在的緊張關係。眼看工作得意助手,竟然跳到客戶端,丹顯得非常不高興,黃明蕙反問學員:「換成是你會不會生氣?」
大半學員點點頭,表示感同身受,只是喬的反應非常激烈,完全當莫理斯是空氣,似乎別有蹊蹺。有學員認為,莫理斯跳槽前,應該先跟喬打聲招呼,或是喬應該請莫理斯吃飯,或許就不至走到如今;另有學員認為,喬這般情緒反應,只會打壞自己的布局。
「如果你是莫理斯,會跳槽嗎?」黃明蕙又問,學員理所當然點頭,能夠到美商大廠工作,將能開拓個人未來生涯。只是,莫理斯可以跳槽,身為企業主的喬,必須與TaiSource 共同打拚,相對少了換邊站的可能性
不過,喬除了情緒反應,「有沒有更深的策略意涵?」黃明蕙探詢地問,事實上喬除了生氣,他同時也在評估,思量莫理斯跳槽這件事,背後代表的訊息為何?
至於USTech,希望尋找很多供應商來分散風險,大半訂單源於USTech的TaiSource,也希望能突破代工困境,顯然兩邊都在想一樣的問題,黃明蕙也提醒大家,最流行的方式不一定是最好選擇,企業仍要找到自己的策略。
從TaiSource立場,牽涉的是走代工路、或是自打品牌,「OEM廠商應該作品牌嗎?」黃明蕙問,有學員表示,應該在代工和品牌中二選一,因為兩者需要的企業資源、能力不同,應該要聚焦經營;但也有學員認為,代工廠也應該作品牌,才能擁有制衡和談判的條件。
玩兩手策略…代工廠守住自創品牌與接單優勢,進退有據。
黃明蕙稱為「兩手策略」,不管從品牌到製造、或是從製造到品牌,廠商嘗試守住兩方優勢,一方面透過建立品牌,若是接單不順,仍能維持利潤,另一方面繼續精進製造能力,才能控制品質,華碩就是典型例子。
為了幫助大家深入理論思考,黃明蕙挑出三大理論視角,帶大家著墨討論。首先從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角度,相信每個人都是機會主義者,將會衡量交易成本、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向,因此莫理斯選擇跳槽,也不應該加以責備。
從代工廠商角度,沒有任何一家廠商會永遠作OEM、ODM,遲早一天會走上品牌之路,不管是葛瑞格或喬,基本上也都這般想,彼此在競爭的只是「時間點」,因此葛瑞格會多方揣測,到底TaiSource何時開展品牌。
只是,黃明蕙指出,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很高,作決策的考量也一直變,如何從地點、有形資產、人力資產的角度,提升自己的特定性,成為重要關鍵。
一位學員回應,TaiSource提出新計畫,表面上宣稱提升自己對USTech的價值;沒說出口的背後意涵,就是透過品質提升、來增加自己的特定性,讓USTech無法從其他供應商,獲得相同利益。
北京會晤時,喬公開介紹梅,暗示她將取代莫理斯的功能,也透過這番動作,來降低莫理斯的特定性,甚至讓葛瑞格忍不住懷疑,當初耗費一番精力,把莫理斯挖角過來,到底值不值得。
其次,黃明蕙從資源理論(Resource theory)角度來談,策略性資源通常稀少、替代性不高,企業透過外包達到成本效益時,也會把核心能力留在自家,不過,該如何決定核心能力,往往較為困難。
夥伴變客戶…供應鏈中的跳槽風;應從心理合約與同理心來觀察。
最後,黃明蕙帶領學員從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視角,重新思考主理人和代理人的關係,這裡牽涉到不同的合約概念,一般認同的法令合約,雙方按合約內容做事,弔詭的是,很可能合約本身的管理成本,就超越了其他成本。
最新提出的心理合約概念,雙方擺脫組織層面,改從「人」的角度,來強調心裡的承諾。「喬和葛瑞格有沒有心理合約?」黃明蕙問,學員紛紛點頭,這也是莫理斯跳槽後,喬這麼生氣的原因。
只是,又回歸最初提問,喬走過大風大浪了,怎麼還會把情緒「表現出來」呢?
黃明蕙認為,喬顯然另有盤算,透過情緒表達,他強烈釋放了「我在乎你」的意涵,暗示兩家公司存有信任關係;但同時間,他也透過「生氣」的姿態,丟出一個訊號,暗示並非這般在乎USTech,從而提高兩方談判的能力。
走過這段波折,後續發展如何?黃明蕙揭曉答案,原來「什麼事都沒發生」,兩方繼續合作關係,不過TaiSource經此事件,對於自身的市場地位更有信心了,雖然還沒切入品牌,但也趁機提早佈局。
USTech也展開中國市場布局,為了徹底複製TaiSource經驗,竟連區位選擇都有樣學樣,直接把工廠設在TaiSource對街(把喬氣死了)。
莫理斯的後續發展,倒是相形落寞,原來USTech挖角他,本來就只是階段性任務,至於Ti-Source新任行銷長梅呢,黃明蕙神秘地眨眨眼睛,笑著說:「就是在下我啦,那段時間兩岸跑,十足累死人。」
於是,精采的個案討論,就在全場轟然拍掌聲下,圓滿落幕。
【2006/09/2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