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3日 星期四

併購成功 企業評價是關鍵

■ 記者王慧馨/台北報導
企業併購案件不斷,包括近日的友達併購廣輝,和日前明碁併購西門子,如何併購得漂亮,關鍵在於是否有正確的企業評價。學者專家指出,國內的企業評價作業普遍不及格,也欠缺法令規範,因此容易導致併購案失敗。
日前台灣企業重建協會舉辦一場企業重建國際研討會,關係到企業重建的資產評價問題,引起多方討論。包括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新任總裁張日炎、中華無形資產鑑價公司副總經理王雅弘、政大財管系教授吳啟銘等對此有不同看法。
常受託就資產進行評價的王雅弘說,實務上常遇到委任案件是,雙方都已談好價格,才找評價公司背書,與國際上的作法背道而馳。資產評價的觀點是從產業的上下游鏈上能增加多少價值,去思考價格、折扣,及風險貼水,比較財務報表時,看的也不只是淨值,還有無形資產。
不過,目前會計準則未考慮經營企業的經營成本,也無法評價無形資產,以反映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上。
國內常見中小企業主不願釋出股權,引進資金,對此吳啟銘表示,唯有創造價值的企業才值得永續經營。引進國際性、策略性的買主,能協助資產重建,甚至創造更大的價值,像是大同過去分割電腦事業部,就是個例子。
張日炎說,併購中,需負最大責任的是雙方的董事會,因為包括換股比例、購買價格都要雙方董事會簽約同意,另外就是要出具合理意見書的專業人員,也要了解自己面臨的風險,除了股東會上必須受到質問外,還有背後的責任要負。
但目前國內評價業很多是從不動產評價轉型而來,在現行法律規範不完全下,只能靠評價協會協助自律,對此張日炎建議,還是盡量透過公會洽詢評價人員,目前金管會也正制定資產評價準則,未來從事的資產人員便有法律依據。
吳啟銘說,常見到鑑價報告中,只交代以股價淨值比打幾折後交換,怎麼計算、為什麼都沒有解釋,顯示雙方先談好價格,再湊出數字。事實上,應該先考量策略規劃中雙方的互補性,經過實地查核,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後,符合法規的要求,再談未來能共創的綜效,才談分配的問題。
吳啟銘指出,鑑價師不能只想到前端的計畫、中端的協調,而沒想到後端,也就是未來的綜效。
【2006/04/1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